大嘴乌鸦

Large-billed Crow Corvus macrorhynchos

大嘴乌鸦(英文名:Large-billed Crow,学名:Corvus macrorhynchos),是雀形目鸦科鸦属的鸟类。俗称: 老鸦、老鸹,俗称老鸦、老鸹。体型中等到大的全黑色鸦类,分布于亚洲大部;因亚种众多、分类复杂,未来可能被拆分为多个独立物种。它栖息于森林、林缘,也见于城镇,为杂食性,食性广泛,整体常见且因森林开敞而局部受益。

外形特征:体长46–59厘米,翼展100–130厘米,体重450–1000克。通体黑色,头颈及上体带强烈紫绿光泽;翅上覆羽与中央尾羽闪紫色。嘴长60–80 毫米,粗壮而微下弯,北方亚种尤为明显;嘴基被刚毛覆盖。额部略呈尖峰,喉羽具缺刻形成“络腮”外观。雌雄相似,雌鸟略小,嘴峰弯曲度弱,尾羽分级差。幼鸟羽色暗淡无光泽,喉无长羽,嘴基与口裂粉红色,眼灰蓝;第一年换羽后逐渐接近成鸟。

鸣叫特征:叫声复杂多样,不同亚种差异明显:intermedius发响亮干燥的“kaaa-kaaa”;culminatus声高而刺耳;levaillantii带鼻音的“nYArk”声如鸭叫;japonensis领域巡游时发出“kroo-kroo”;tibetosinensis低哑“keearrh-keearr”。飞行中还能发出深沉的咯咯颤音。

生活习性:主要栖息于各类森林、林缘、河谷、农田及红树林,亦见于城镇;海拔从海平面至喜马拉雅4500 米,青藏高原可达5000 米。北方种群冬季向海岸、不冻河口迁徙;南方多为留鸟,但局部游荡。杂食性,以腐肉、小型脊椎动物、昆虫、果实、谷物等为食,常成对或家族群活动,亦与其它鸟类共食。

生长繁殖:繁殖期随地区而异,南亚几乎全年皆可产卵。一夫一妻制,单独营巢。巢由雌雄共同用枝条搭建,内衬柔软物,置于7–10 m高树杈或棕榈冠。每窝3–6枚卵,雌鸟为主孵卵17–19天;雏鸟3–4周离巢,家族成员继续共同活动约3个月。巢常被噪鹃寄生。

区别辨识:与分布重叠的巽他鸦(细嘴乌鸦)相比,大嘴乌鸦嘴基被刚毛覆盖,飞行时尾更长且末端分级明显,初级飞指更突出;与家鸦最暗亚种相比,后者灰黑羽色差较小。与已拆分的菲律宾丛林鸦外观极似,但后者颈羽基部更白,尾更长。各亚种间以体型、嘴长及光泽程度区分。

保护现状:IUCN: LC(无危)。

地理分布:繁殖区:东起俄罗斯远东、萨哈林、日本,经朝鲜半岛、中国全境、喜马拉雅山脉至阿富汗东北部,向南经印度次大陆、中南半岛、马来半岛至大、小巽他群岛。非繁殖期北方种群移至海岸及河口。

其他:分类地位仍不稳定,由于形态与鸣声差异显著,未来可能进一步拆分为多个物种;遗传研究显示,除菲律宾丛林鸦外,其余亚种基因差异有限。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大嘴乌鸦的全球分布信息

Download on App Store 下载 Android APK Google Play 下载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大嘴乌鸦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