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嘴乌鸦(英文名:Sunda Crow,学名:Corvus enca),是雀形目鸦科鸦属的鸟类。中等体型的黑色乌鸦,因喙细长略下弯而得名。全身羽毛近看呈紫蓝虹彩光泽,最显著的特征是比大嘴乌鸦更纤细的喙。分布于泰国—马来半岛南部、苏门答腊、加里曼丹、爪哇和巴厘岛等“巽他地区”的低地原始及良好次生常绿阔叶林,主要活动于海拔600米以下。曾被并入“细嘴乌鸦复合体”,现基于鸣声、遗传及生物地理差异独立成种。
外形特征:体长40–47厘米,体重222–285克。雌雄同型,雌鸟略小且喙更细。成鸟通体黑色,头顶、上背及翼尾具紫蓝虹彩光泽,下体呈暗哑石板黑至黑色,体羽基部白或近白;虹膜深褐,眼周具小片裸露黑皮;喙相对长、匕首状,背脊线直而远端略下弯,全黑;腿黑色。幼鸟羽色较软且光泽弱,虹膜灰色,嘴裂内缘粉红而非黑色。飞行时翼相对宽钝,尾短而略呈方形,初级飞羽“指状”不明显,振翅浅而快。
鸣叫特征:鸣声单调但响亮,常见为干燥的“akh-akh-akh”或“ka ka ka-a-a-a”,音调高于大嘴乌鸦,更具鼻音和干涩质感。兴奋时发出拖长的“caw”声,夹杂共鸣的“twang”音,同时伴随颤抖振翅和颈部拱起动作。
生活习性:留鸟,不迁徙。栖于低地原始及成熟次生常绿阔叶林,尤喜林缘、林间空地、河岸、水库边及有人居的林缘带;在加里曼丹可达海拔1050米。与大嘴乌鸦生态位分化,后者偏好更开阔破碎环境。常成对或家族小群在林冠层觅食,以无花果等多种成熟果实为主,也吃昆虫、甲虫、小型蜥蜴及路杀动物;用足握果啄食。地面觅食时仍保持林内隐蔽。
生长繁殖:繁殖信息有限。加里曼丹记录产卵期为6–7月,马来半岛推测为2月末至3月。通常单独营巢,偶见在巨树上形成小“群巢”。巢为粗大的树枝堆,内衬细材,置于高大乔木冠层内。平均窝卵2枚;孵卵主要由雌鸟承担,双亲共同喂雏,一小时内可递食5次,食物经反吐喂给雏鸟;孵卵及育雏期尚未知。
区别辨识:与大嘴乌鸦相比,本种体形更纤细,额顶隆起较低,喉部羽饰不明显;喙背脊线较直且更细;飞行时尾较短、仅微呈阶梯形,初级飞羽“指状”不明显,振翅更浅更快。两亚种差异:指名亚种(C. e. enca)较小,下腹暗哑;亚种 C. e. compilator 体型更大,全身具明显光泽包括下体。
保护现状:IUCN: LC(无危),但尚未单独评估。马来西亚半岛种群因森林持续破坏被视为“易危,接近濒危”。主要威胁为低地森林砍伐及采矿活动,导致生境破碎并引入竞争优势更强的大嘴乌鸦。
地理分布:繁殖区:泰国—马来半岛南部、苏门答腊(含西美略、尼亚斯岛等离岛)、加里曼丹、爪哇、巴厘岛;非繁殖区无迁徙记录。中国境内无本种分布。
其他:历史上曾与苏拉威西乌鸦、萨马乌鸦、吕宋鸦、巴拉望乌鸦等被并入广义的“细嘴乌鸦”。现基于鸣声、遗传及生态差异拆分为多个独立种,但系统关系仍需进一步研究。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细嘴乌鸦的全球分布信息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细嘴乌鸦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