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拉威西乌鸦(英文名:Sulawesi Crow,学名:Corvus celebensis),是雀形目鸦科鸦属的鸟类。中等体型的纯黑色鸦类,全身羽毛近看呈蓝紫虹彩光泽,喙细长而略下弯,曾被视为“细嘴乌鸦复合种”成员。分布于苏拉威西本岛及周边数十座小岛,主要栖息在海拔600米以下的原始和次生常绿阔叶林,也进入林缘、椰林、村镇与河滨。由于缺少更具适应力的大嘴乌鸦竞争,其生境范围较同属近缘种更广。成对或小群在林冠上空作“划船式”飞行,发出干燥沙哑的“akh-akh-akh”或拖长“ka-a-a-a”声。
外形特征:体长40–47厘米,体型中等且略显瘦削。头顶微隆,喉部羽须短而不显;尾中等长度、略呈阶梯状,末端近方形;翅相对宽圆,翼尖钝。成鸟通体黑色,头、背、尾及上翼带紫-紫罗兰金属光泽,胸腹部呈暗哑石板至黑色,体羽基部白或近白。虹膜深褐;眼后及眼周具一小片裸露黑皮。喙相对长、匕首状,背脊线近直,仅端部略下弯,黑色。腿黑色。雌鸟似雄鸟,但平均体型略小,喙更纤细。幼鸟羽色较软、光泽弱,虹膜灰色,喙内面淡红粉色而非黑色。
鸣叫特征:最常见叫声为干燥沙哑的“akh-akh-akh”或“ka ka ka-a-a-a”。兴奋时发出连串拉长“caw”并在其间夹杂特殊共鸣、带鼻音的“twang”声,同时伴随振翅、颈部拱起的空中展示。
生活习性:留鸟,可能局部游荡。主要栖息低地常绿阔叶林、成熟次生林及林缘开阔带,尤喜林中有道路、河流或村落形成的边缘环境,也见于海岸椰林、人居附近的大树群。海拔分布自海平面至1600米。常成对或家族群活动,在结果树上与其他鸟类混群觅食;亦在林下地面隐蔽处取食。食性杂,以果实为主,兼食昆虫(大型鞘翅目为主)、小型蜥蜴,偶在林道取食路杀动物。
生长繁殖:繁殖资料有限。据近缘种推测,为单独营巢。巢为粗枝、细棍构成的庞大结构,内衬柔软材料,置于高大乔木的上层树冠内侧。平均窝卵数2枚;孵化似由雌鸟主导;双亲共同喂雏;孵化期和育雏期尚无数据。
区别辨识:在分布区内,因大嘴乌鸦缺失,苏拉威西乌鸦成为唯一常见的中型黑鸦。亚种mangoli体型小于指名亚种,喙相对更长,羽色更暗淡。
保护现状:IUCN: LC(无危)。目前尚无独立IUCN评估,整体被归入“无危”的细嘴乌鸦复合种,但森林砍伐与采矿仍是主要威胁。
地理分布:繁殖区:苏拉威斯本岛及其附近小岛群(曼特拉武、马纳多图阿、伦贝、邦加、塔利塞、托吉安、塞拉亚、博内拉te、巴萨、布顿、图康贝西群岛等)、邦盖群岛、桑义赫群岛、塔劳群岛。非繁殖区:无迁徙,全年留居上述区域。
其他:分类历史复杂:曾与菲律宾、爪哇、巴厘一带的细嘴乌鸦、萨马乌鸦、吕宋鸦、巴拉望乌鸦等共同归入“细嘴乌鸦”。近年基于鸣声、线粒体DNA、行为及生物地理差异,被拆分为独立种,但学界仍呼吁进一步研究以厘清关系。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苏拉威西乌鸦的全球分布信息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苏拉威西乌鸦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