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亚鵟

Common Buzzard Buteo buteo

欧亚鵟(英文名:Common Buzzard,学名:Buteo buteo),是鹰形目鹰科鵟属的鸟类。古北界最常见的中型猛禽之一,体长40–52厘米,翼宽尾短,羽色多变,以褐、白、黑为主。繁殖范围西起大西洋诸岛,经欧洲至俄罗斯中南部,南至伊朗及中国西北部;越冬区包括非洲、印度及西亚。栖息于林缘、农田、荒地及城镇公园,以小型哺乳动物、鸟类、爬行动物及昆虫为食,适应力强。

外形特征:雌雄同型,整体紧凑,头大颈粗,翼宽而圆,尾短呈方形。羽色从淡色型至暗色型连续变异,常见中间型上体棕褐,下体白至乳黄具水滴状斑,腹部具横斑;飞行时翼下覆羽浅色,翼端及后缘色深,初级飞羽具浅色窗。亚成鸟具纵纹而非横斑,尾羽及次级飞羽横斑明显。

鸣叫特征:主要叫声为响亮哀怨的“kyaah”,持续约0.5–1秒,音调快速下滑,可因情境变化而略有不同;另有连串尖厉的吠声。

生活习性:栖于低地至海拔2000米的林缘、农田、荒原及城镇公园,冬季可至开阔草原或湿地。多为单只或成对活动,喜长时间盘旋滑翔,亦常停栖于树木、电线杆或岩石上俯察猎物。以啮齿类、鸟类、爬行动物及昆虫为主食,偶食腐肉。北方及俄罗斯种群长距离迁徙,西欧及岛屿种群多为留鸟。

生长繁殖:繁殖期3–7月,配对后共同修葺旧巢或新建大型枝巢,内衬绿叶,置于林中大树上或悬崖岩架。每窝2–4枚卵,乳白具红褐斑,卵径约55×44毫米,孵化期33–38天,雌鸟为主。雏鸟晚成,49–60日龄离巢,双亲继续补饲6–8周。

区别辨识:鹃头蜂鹰相比,后者颈更长、翼更窄且平伸,尾更长;与毛脚鵟相比,后者翼更长,具明显黑色腕斑及浅色尾上覆羽;与大鵟相比,后者体型更大,翼更长,腹胸对比强烈;与靴隼雕暗型相比,后者翼指及次级飞羽色深,尾更长,翼平伸。

保护现状:IUCN: LC(无危)。欧洲第二或第三常见的猛禽,自1980年代起种群持续上升,估计西欧总数约80–85万对。

地理分布:繁殖区:大西洋加那利、亚速尔、佛得角群岛,欧洲大部,东至俄罗斯叶尼塞河,南至伊朗、土耳其中部、中国西北部。越冬区:西欧南部、非洲东部及南部、印度次大陆。中国大陆见于新疆西北部繁殖,迁徙期经西部,冬季偶见于西藏南部。

其他:共分化为7个亚种,岛屿亚种多为留鸟,大陆亚种多为候鸟。曾与普通鵟喜山鵟马岛鵟等视为同一种,现已拆分。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欧亚鵟的全球分布信息

Download on App Store 下载 Android APK Google Play 下载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欧亚鵟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