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鵟

Eastern Buzzard Buteo japonicus

普通鵟(英文名:Eastern Buzzard,学名:Buteo japonicus),是鹰形目鹰科鵟属的鸟类。俗名: 土豹子、鸡母鹞。体型中等的猛禽,广泛分布于东亚开阔地带及林缘环境。背部褐色,头与胸偏淡,腹侧具暗褐色斑块;飞行时翼下浅色,腕斑显著。繁殖区自贝加尔湖向东至萨哈林岛、日本列岛,并南达蒙古北部和中国东北;大陆种群冬季南迁至东南亚,日本种群多为留鸟。种内现存三亚种,其中大东岛亚种(oshiroi)已被认为可能灭绝。

外形特征:普通鵟体长47–59厘米,翼展109–136厘米。雌雄异形不明显,雌鸟略大。整体紧凑,翼宽圆,尾中等长度亦圆。成鸟上体暗褐,头、颈及胸部浅棕白;腹部及胁部具深褐色斑块,下腹及尾下覆羽近白。初级飞羽尖端黑色,腕部形成深色块斑。幼鸟色浅,上体淡褐,下体白而具细密红褐纵纹,尾羽淡色并具多条细横斑。两海岛亚种体型较小:toyoshimai羽色更白,翼端更圆;oshiroi整体赭红,色更深。

鸣叫特征:主要鸣声为双音下滑的尖厉叫声,常被记作“kiiii-kiiii”或“peeyou”,音调略高过同属的欧亚鵟。全年皆可听到,尤以繁殖期为甚。

生活习性:栖息于低山丘陵、平原林缘、农田及城市公园等混合生境,海拔多在1,300米以下。日本种群多为留鸟,仅北海道个体有短距离南移;大陆种群具迁徙性,秋季南迁至朝鲜半岛、中国华东、华南及东南亚,偶至中亚。常单只或成对活动,停栖于树梢、电线杆或岩石上伺机觅食,亦作悬停翱翔。

生长繁殖:繁殖期在日本本州为4–7月,小笠原群岛可提早至1月即产卵。巢筑于松树、落叶松或悬崖凹处,距地2–20米;海岛亚种因树木稀少,多在岩壁筑巢。每窝产卵2–3枚,偶4枚,孵化期30–33天,由双亲轮流担任;雏鸟留巢33–45天后离巢。领域性单配制。

区别辨识:喜山鵟极似,但后者飞行时腕斑全黑、腹带更浓、翼后缘黑带明显且尾下近无横斑。与欧亚鵟亚种vulpinus相比,后者下体锈红,翼下斑纹差异明显。冬季在雪地上易被误认为毛脚鵟,但后者尾上具鲜明黑白对比。海岛亚种体型更小、羽色更浅或更深,可作辅助识别。

保护现状:IUCN: LC(无危)。CITES 附录Ⅱ。指名亚种整体稳定;大东岛亚种oshiroi被日本国内列为极危并可能已灭绝;伊豆-小笠原亚种toyoshimai列为濒危,估计总数约200只。

地理分布:繁殖区:俄罗斯贝加尔湖地区、外贝加尔、阿穆尔州、蒙古北部、中国东北至萨哈林岛,并涵盖日本各大岛及南千岛、伊豆、小笠原、大东等群岛。非繁殖区:朝鲜半岛、日本南部、中国华东与华南,冬季最南可达苏门答腊及婆罗洲;中亚为罕见过境记录。

其他:分类历史上长期被视为欧亚鵟的亚种,近年的形态与分子研究支持将其与大陆种群分离,大陆种群更接近喜山鵟普通鵟是几乎仅分布于日本与萨哈林岛的近特有物种。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普通鵟的全球分布信息

Download on App Store 下载 Android APK Google Play 下载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普通鵟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