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山鵟

Himalayan Buzzard Buteo refectus

喜山鵟(英文名:Himalayan Buzzard,学名:Buteo refectus),是鹰形目鹰科鵟属的鸟类。体型大、羽色以棕为主的典型鵟,曾被视作普通鵟的同种,现已独立为单型种。它终年留居于喜马拉雅山脉,并向北延伸至西藏南部及青藏高原边缘,栖息于开阔原野、湿地、半山林地及耕作坡地,海拔范围自不丹约三千米至尼泊尔四千三百米。成鸟胸腹具斑块,翼下具黑色腕斑、暗色翼带及明显的后缘黑边;幼鸟更斑驳,尾羽细横斑。其飞行姿态不如大鵟似雕,且“马裤”色更深、翼后缘对比更强于东方鵟,易于区分。

外形特征:体长45至53厘米,雄鸟翼长约384毫米,雌鸟404毫米。外形与欧亚鵟相近,分深色与浅色两种色型:深色型通体暗褐至赤褐,上下羽色几乎一致;浅色型背羽褐,腹面白而带赤褐斑块,有时形成腹部横带或浅色“U”字纹。飞行时,翼下可见黑色腕斑、暗色腹带、暗色翼后缘,尾羽多无横斑或仅微弱。虹膜深褐,蜡膜、脚黄色。幼鸟虹膜较浅,下体呈淡黄洗,胸具粗纵纹,腹带更宽。

鸣叫特征:叫声为响亮而清晰的“peee-ooo”,与普通鵟相似,但音调更高、持续更短。

生活习性:主要留居,或仅作短距离垂直迁移。活动于开阔田野、湿地、半山林地及耕作坡地。猎食记录稀少,已知捕食啮齿类、小鸟、爬虫及无脊椎动物,常自栖木扑击或悬停搜寻猎物。

生长繁殖:繁殖资料极缺。据称四至六月营巢,于岩壁突出处堆筑大型枝巢。

区别辨识:与极相似的大鵟普通鵟相比,喜山鵟体型较小,比例不如高山鵟雕状;“马裤”色深于东方鵟,翼后缘黑色带更显。幼鸟尾羽横斑更细,翼后缘色浅。

保护现状:IUCN: LC(无危)

地理分布:繁殖区域:西藏南部及整个喜马拉雅山脉。非繁殖区域:基本留居,仅有短距离海拔移动。

其他:过去十年方由欧亚鵟分出,种名曾用“burmanicus”,经澄清后正式定为 refectus。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喜山鵟的全球分布信息

Download on App Store 下载 Android APK Google Play 下载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喜山鵟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