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腰燕(英文名:Eastern Red-rumped Swallow,学名:Cecropis daurica),是雀形目燕科斑燕属的小型鸟类。又名: 赤腰燕,最显著特征为亮栗红色腰羽,与蓝黑色上体形成强烈对比,腹面密布黑色纵纹。该种广泛分布于南亚、东南亚及东亚,自印度西北部向东延伸至日本,向南可达小巽他群岛;北方族群具迁徙性,南方族群多为留鸟。
外形特征:体长 16–19厘米,体型粗壮,尾长而深叉,飞行缓慢且飘逸。成年雌雄同色:额、头顶至背呈钢蓝或蓝绿色,腰部栗红;尾上覆羽栗色,外缘具黑蓝色光泽;喉至上胸密布粗黑纵纹,腹部白色或淡棕,密布黑色纵纹;尾羽黑褐具蓝光,外侧尾羽显著延长。幼鸟羽色较暗,腰羽色淡,尾叉较浅,翼覆羽与三级飞羽具淡黄褐色端斑。
鸣叫特征:鸣声为柔和细碎的啭鸣;联络叫声为短促尖细的“pin”或拖长似麻雀的“quitsch”。南方亚种的叫声较北方亚群更带金属颤音,略显尖锐而少粗哑。
生活习性:栖息于开阔且近水的环境,如丘陵、山谷、稻田、林缘、村镇及农田,海拔范围从海平面至约 3900 米。北方族群春季北上繁殖,秋季结群南下越冬,可与其他燕类及雨燕混群;南方族群多为留鸟。觅食时低空掠过水面或高空盘旋,捕食飞虫,包括蝉、蚊及双翅目昆虫,亦会趋近草地火灾捕食惊起的昆虫。
生长繁殖:繁殖期因地区而异:北方 4–8 月,日本 6–7 月,南方亚群 4–7 月。巢为泥丸砌筑的壶状或曲颈瓶状结构,常附于岩壁、桥洞、屋檐或室内天花板下,内衬干草及少量羽毛。每窝 2–6 枚卵,白色具光泽,偶见淡红细斑;卵大小随地区略异。孵化期及育雏期尚缺数据。
区别辨识:与家燕、洋燕区别:二者腰羽均无栗红色,胸腹无显著纵纹。棕嘴斑腰燕下体及腰羽呈暗栗色,纵纹极弱。斯里兰卡燕下体全栗色,腰羽同色,与本种差异明显。亚种间差异:指名亚种 daurica 具完整栗色领环;japonica 领环中断,腰羽隐约具细纹;striolata 领环常中断,腹面纵纹更粗;mayri 与 stanfordi 纵纹最宽,后者具明显黑色腿斑;vernayi 下体带显著棕色调,腰羽无纹。
保护现状:IUCN: LC(无危)。金腰燕分布广泛且能适应人工巢址,整体种群稳定,日本自 1950 年代起北扩至北海道。
地理分布:繁殖区:自印度西北部向东至中国东北、朝鲜半岛及日本;喜马拉雅山系至缅甸北部;华南、台湾及菲律宾;东南亚大陆至印尼爪哇、小巽他群岛(东至帝汶)。非繁殖区:印度南部、斯里兰卡、东南亚大陆及岛屿,北方迁徙个体可远达新几内亚、北澳大利亚,亦曾迷鸟至北欧。
其他:分类曾长期混乱,现今将“斑腰燕”复合体的各亚种并入金腰燕。棕嘴斑腰燕与斯里兰卡燕原被视作本种亚种,现已独立成种。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金腰燕的全球分布信息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金腰燕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