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州黑叉尾海燕

Black Storm Petrel Hydrobates melania

美州黑叉尾海燕(英文名:Black Storm Petrel,学名:Hydrobates melania),是鹱形目海燕科暴风海燕属的鸟类。体型最大的暗色叉尾海燕之一,体长约23厘米,体重约60克,通体乌褐,仅翼上具淡棕色横带。分布于东太平洋热带至暖温带海域,繁殖于美国南加州和墨西哥下加利福尼亚沿岸小岛。夜行性,不自行凿洞,利用岩隙或旧巢穴繁殖,每窝单卵,孵化期40–53天,育雏期约11–12周。IUCN评为“无危”,但因岛屿入侵哺乳类捕食而局部受胁。

外形特征:成鸟通体深褐近黑,背羽乌褐,腹羽略染褐或锈褐,翼上隐现淡棕色横带,带不达翼前缘;尾深叉20毫米,嘴、腿、趾黑色,虹膜褐色,跗跖长>28毫米,超过中趾连爪且为嘴长两倍。雌雄同色,全年羽色无显著变化;幼羽新鲜时翼覆羽具淡色端缘,随磨损渐褐。

鸣叫特征:繁殖期夜间有2种主要叫声:巢洞内的连续颤音“Burrow Call”,每10–12秒因吸气而中断;空中飞行时发出粗厉4音节“Flight Call”,似“kreeih kreehr kree-kree-kree-kreehr”。雏鸟受扰时发出细弱“peeping”。

生活习性:栖息于东太平洋热带至暖温带外陆架及陆坡水域,水深100–3000米,喜13–24 °C、盐度30–34.5 ppt的表层水。白昼在海面结成数十至数百只的“筏”群休息,夜间返回岛屿。迁徙呈南北双向:秋季离巢后,部分北上加州外海,部分南下中美洲及南美北部,以避开加利福利亚湾秋季飓风。觅食时贴海面缓慢飞行,用拍水、点水和潜水1米内方式捕食小鱼、鱿鱼、磷虾及甲壳类,常与小型鲸豚混群。

生长繁殖:繁殖季始于1–4月返巢,5月至8月初产卵,每窝1枚,卵乳白略脏,平均36.6×26.7毫米,重约11.4克。双亲轮流孵卵,卵常被弃置1–2天,孵化期40–53天。雏鸟绒羽暗灰,9–10周完全羽化,高峰体重达成鸟120–150%,80±6天后离巢即独立。巢址为岩隙或旧洞穴,直径约4–5厘米,深可达数米;成鸟年年前来同一巢位。

区别辨识:乌叉尾海燕极为相似,但体型更粗壮,嘴更大,翼上淡带不达前缘,飞行更低更快;跗跖明显较长(>28毫米)。与白腰叉尾海燕灰叉尾海燕相比,体型更大,飞行滑翔更长。与小海燕灰叉尾海燕等同域种相比,体形显著更大。

保护现状:IUCN: LC(无危)。墨西哥列为受威胁物种(NOM-059-SEMARNAT-2010)。因岛屿猫、鼠等入侵哺乳类捕食及人类活动,局部种群受抑制;近年通过清除入侵物种、设立保护区及人工巢箱等措施,繁殖生境已获改善。

地理分布:繁殖区:美国加州南部圣巴巴拉岛、苏提尔岩、海峡群岛可能岛屿;墨西哥下加利福尼亚沿岸科罗纳多群岛、圣贝尼托群岛,加利福利亚湾内罗卡康萨格、卡多纳萨等小岛。非繁殖区:北可达美国加州39°N,南至秘鲁15°S,包括加利福利亚湾、巴拿马湾、瓜亚基尔湾等,偶因飓风深入内陆如加州索尔顿海、亚利桑那。

其他:20世纪瓜岛叉尾海燕灭绝后,本种成为体形最大且最靠近海岸的暗色叉尾海燕。无化石记录。无亚种分化,曾被视作日本叉尾海燕的亚种,现已独立成种。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美州黑叉尾海燕的全球分布信息

Download on App Store 下载 Android APK Google Play 下载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美州黑叉尾海燕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