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叉尾海燕(英文名:Ashy Storm Petrel,学名:Hydrobates homochroa),是鹱形目海燕科暴风海燕属的鸟类。中等体型、暗色臀部、尾长且深叉的小型海燕,全身呈烟熏灰色,活动范围局限于美国加利福尼亚至墨西哥北部下加利福尼亚的冷水上升流海域。其繁殖地位于离岸干旱岩岛上,全年几乎不迁徙,夜间进出巢址。全球成鸟估计约8200只(3000–13250),被IUCN列为濒危,整体呈下降趋势。
外形特征:成鸟体长约19厘米,翼展约28厘米,尾显著深叉。全身羽毛新鲜时呈烟熏灰色,仅尾上覆羽略淡成隐约浅灰带,翼上具不明显浅灰横斑;初级飞羽及尾羽黑褐色,形成对比。翼下大覆羽银灰,与周围暗色羽区形成鲜明对照。雌雄同色,成幼难辨。新鲜幼鸟翼覆羽缘带珍珠灰,随磨损渐褐;初级飞羽与尾羽较窄且磨损快,无“换羽梯度”。换羽期个体可能因羽色磨损而显褐色,尾形亦因外尾羽脱落而似最小海燕。
鸣叫特征:夜间于巢穴发出连续的“巢穴叫声”(Burrow Call):由硬而滚动的咔哒声与咕噜颤音组成,常成对二重唱,持续1.5–3.5秒,夹杂急促吸气音。飞行或空中盘旋时发出“天空叫声”(Sky Call):尖锐似犬吠或啸叫,句末常带粗哑音,类似黑叉尾海燕与最小海燕的叫声,人耳难以区分。受惊或驱赶入侵者时发出粗厉的“恼怒摩擦音”。飞行中相遇可发出短促的“咔哒”声。
生活习性:终年留居加利福尼亚寒流区的大陆坡及稍远海域,离岸最远260公里,集中于200–2000米深水带。白昼多在海面休息或觅食,傍晚后飞返岩岛。以小型表层鱼类(灯笼鱼)、鱿鱼、磷虾、蟹幼体及浮游甲壳类为食,夜间或拂晓觅食,偶尔随船捡食渔获残渣。常成群漂浮于海面,风浪大时亦利用波谷翱翔。
生长繁殖:繁殖期2–10月,产卵极不整齐,4月底至9月陆续产单枚卵,部分雏鸟已半大时仍有新卵出现。巢筑于岩隙、碎石坡或漂流木缝隙,不掘土。卵椭圆白色,约30×23毫米,重8.3克。双亲轮流孵卵约45天,雏鸟夜哺,隔1–3天喂一次,以油脂状半消化食物喂养。雏鸟84天出飞,出巢即独立。性成熟4–6年,成鸟寿命可逾30年。
区别辨识:与区内其他全黑叉尾海燕相比:比灰蓝叉尾海燕体型小且色更深;比美州黑叉尾海燕、白腰叉尾海燕体小且呈灰而非巧克力褐色;显著大于小海燕,尾更长而深叉。飞行姿态亦不同:灰叉尾海燕正常飞行时翼抬至水平即下拍,其余种类翼抬更高;滑翔比例亦较低。
保护现状:IUCN: EN(濒危)。美国未列入联邦濒危物种法案,但加州列为“特别关注物种”;墨西哥列为“濒临灭绝”。
地理分布:繁殖于美国加州门多西诺县岩礁至墨西哥下加利福尼亚托多斯桑托斯群岛。非繁殖期仍留同一海域,北可达加州德尔诺特县外海,偶至俄勒冈、华盛顿近海。
其他:无亚种分化,系1万年内快速分化的单型种。化石记录缺乏,但加州圣米格尔岛、圣巴巴拉岛史前贝冢中有大量亚化石。人工巢箱已被成功用于保育与研究。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灰叉尾海燕的全球分布信息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灰叉尾海燕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