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红腿鸫(英文名:Eastern Red-legged Thrush,学名:Turdus ardosiaceus),是雀形目鸫科鸫属的鸟类。拆分自红腿鸫,包含ardosiaceus及albiventris两亚种。通体蓝灰、尾端具显著白斑,喉部黑白条纹分明,腿、眼圈及嘴呈鲜红至橙红色,为其最易辨识特征。主要分布于大安的列斯群岛东部的伊斯帕尼奥拉岛、波多黎各以及小安的列斯群岛的多米尼克,栖息于海拔0–1800米的阔叶林缘、次生林、干燥林及城镇绿地。目前IUCN列为无危,数量稳定。
外形特征:体长约25–27厘米,体重56–77克,雌雄同色,雌鸟略小。上体淡蓝灰色,头颈同色系而羽心稍深;过眼纹及耳羽黑色,喉至上胸黑白相间纵纹显著,下胸灰色逐渐转淡,腹部、尾下覆羽及胁部白色,常带浅黄或浅褐晕染。翅黑,初级飞羽基部白色,飞行时形成明显翼斑;尾长而渐尖,中央尾羽暗灰,外侧尾羽具大块白色三角斑,飞行时呈白缘黑尾。虹膜红褐,眼圈、嘴及腿脚鲜红(albiventris亚种更偏橙红)。幼鸟似成鸟,但翼覆羽端具淡灰或褐色点斑,头胸略染褐,尾羽较窄。
鸣叫特征:雄鸟鸣唱为缓慢、迟疑的二音节短语“cheweap-screet”,前半先升后降,后半高颤,平均每分钟15组;亦发“chun-chun”“che-a”等变调。叫声多样,常见成对“peep-peep”“chirruit-chirruit”,告警时发出急促“wheet-wheet”。黎明前即开始鸣唱,日落前后出现第二次较弱歌潮。雌鸟仅发呼叫声。
生活习性:留鸟,不迁徙,仅作短距离扩散。常见于低地至中山的阔叶林缘、次生林、松林、干燥林、咖啡种植园及城郊花园,避开原始密林深处。地栖,喜步行或疾走觅食,受惊时短距飞逃。清晨与傍晚活动最为频繁,日间较安静。领域性强,繁殖期雄鸟以鸣唱宣示领域,雌雄共同驱赶入侵者;繁殖结束后仍可能维持冬季小领域。
生长繁殖:繁殖期依岛屿而异:伊斯帕尼奥拉与波多黎各1–9月,以2–5月为高峰;多米尼克3–6月。每年仅育一巢,偶见补巢。巢为松散外壁、内衬细软物的杯状,雌鸟1.5–3日完成;位置高至18米棕榈树叉,低至1.5米灌丛残桩。每窝2–3卵(记录1–4卵),卵淡绿白至灰绿,密布红褐或褐色斑点。仅雌鸟孵卵,孵期11–13日;雏鸟留巢11–18日,双亲共同饲喂,后期以树蛙、小蜥蜴及浆果为主。孵化后双亲轮流清理巢粪,后期携粪远离。
区别辨识:与同属红腿鸫相比,东红腿鸫腹白无橙红色,胁部及尾下覆羽亦为白色;喉部黑白条纹宽度相近,条纹延伸至胸上部。红腿鸫古巴及巴哈马群组体羽深蓝灰、腹橙红、喉黑多白少,易与本种区分。白颏鸫褐色、翼具白斑、眼圈橙黄,亦无本种之鲜明红腿红嘴组合。
保护现状:IUCN: LC(无危)。整体数量稳定,局部因森林砍伐及城镇扩张面临栖息地丧失压力。
地理分布:繁殖区:伊斯帕尼奥拉岛(含海地、多米尼加共和国及附属小岛托尔蒂岛、戈纳夫岛)、波多黎各主岛;小安的列斯群岛的多米尼克。非繁殖区:全年留居,无季节性迁徙。迷鸟记录罕见于佛罗里达南部。
其他:分子研究提示红腿鸫复合体可能拆分为三独立种,东红腿鸫即其中之一。多米尼克种群曾被质疑为历史人为引入,然形态差异及扩散能力研究支持其为原生。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东红腿鸫的全球分布信息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东红腿鸫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