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白燕鸥

Little White Tern Gygis microrhyncha

小白燕鸥(英文名:Little White Tern,学名:Gygis microrhyncha),是鸻形目鸥科白玄鸥属的鸟类。白燕鸥属体型最小的独立种,通体雪白,翼展约50厘米,尾叉极浅,眼周黑色最宽,嘴纤细全黑。繁殖于法属波利尼西亚马克萨斯群岛及基里巴斯菲尼克斯、莱恩群岛,为远洋性热带海鸟,极少靠近陆地。

外形特征:成鸟通体雪白,无性别差异及季节性换羽。翼长平均218毫米(211–235),尾叉极浅,仅约14毫米。嘴纤细,全黑色,基部无蓝色,嘴峰高度6.0–8.0毫米。眼周黑色环最宽,形成明显“大眼”外观。跗跖与趾淡灰蓝色,蹼黄色至白色。幼鸟羽缘带褐,初级飞羽和尾羽羽轴黑褐色,嘴基黑色,有时眼后有暗斑。

鸣叫特征:成鸟发出连续“grrich-grrich”或“eenk-eenk”声,飞行或停栖时均可听见。幼鸟乞食时发出轻柔“cheep”声。

生活习性:栖息于离岸远洋,繁殖期仅返回偏远珊瑚或火山小岛。非繁殖期漂泊于热带洋面。飞行轻盈飘忽,常利用上升气流滑翔,翼和尾半透明。觅食时与鲣鸟、鲔鱼等合作,从水面或空中叼取飞鱼、乌贼,偶食海生昆虫。不潜水。

生长繁殖:全年可繁殖,高峰期在3–9月。不筑巢,单枚卵直接置于树枝、岩缝或建筑物边缘凹处。卵椭圆,灰白底具褐斑,平均21.6克。雌雄轮流孵卵,周期约35–36天。雏鸟半早成性,48–67天后离巢;离巢后仍由亲鸟喂养约48天。一年可育2–3雏。

区别辨识:与同属白燕鸥相比,小白燕鸥体型最小,尾叉最浅,嘴全黑且纤细,眼周黑色最宽。与其他燕鸥区别在通体纯白。与蓝灰燕鸥在强光下可能混淆,但后者体型较小,尾叉深,嘴色不同。

保护现状:IUCN: LC(无危)。全球成鸟估计逾1万对,主要繁殖于马克萨斯群岛Hatuta’a岛。引入鼠类为最大威胁,部分岛屿种群下降。

地理分布:繁殖区:太平洋东南部的马克萨斯群岛(Eiao至Fatu Hiva),及基里巴斯菲尼克斯群岛、莱恩群岛。非繁殖期漂泊于周边远洋,极少记录到2000公里外的夏威夷瓦胡岛。

其他:曾被视为白燕鸥 白燕鸥的亚种,基于体型、羽色及遗传差异,近年多被提升为独立种。与同属其他种群在基里巴斯有杂交现象。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小白燕鸥的全球分布信息

Download on App Store 下载 Android APK Google Play 下载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小白燕鸥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