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嘴白燕鸥(英文名:Blue-billed White Tern,学名:Gygis candida),是鸻形目鸥科白玄鸥属的鸟类。白燕鸥属中独立成种的太平洋–印度洋系群,包含指名亚种 candida 与 leucopes。通体纯白,因喙基蓝色而得名,无巢繁殖,直接于树枝或建筑物平面上产单枚卵。分布于塞舌尔、中太平洋诸岛至墨西哥克利珀顿岛与可可斯岛之间,是热带海域最常见的树栖海鸟之一。
外形特征:体长23–33厘米,翼展70–87厘米,体重77–157克。雌雄同色,全身雪白,翼与尾在逆光下呈半透明。喙黑色,基部明显蓝色;眼周具狭窄黑色眼圈,眼显大。尾深叉,外侧尾羽比内侧长40毫米。初级飞羽及尾羽羽轴黑褐色。腿与脚板岩蓝色,蹼黄色至白色。幼鸟羽缘带棕色,喙基黑色,可具眼后黑斑,尾叉较浅。
鸣叫特征:成鸟主要发出连续的“grrich-grrich”或“eenk-eenk”声,可在飞行或栖止时发出;强度、节奏多变。配对时伴有轻柔的点头与同步低吟。雏鸟仅以微弱啁啾乞食。
生活习性:栖息于低海拔珊瑚岛或火山岛的林地、树丛及人工建筑,繁殖期外散布于近海至远洋。觅食集中在岛礁周边的浅滩与涌升流区,常跟随鲣鱼、海豚及掠食性鱼类,俯冲水面或空中截获被驱赶的小鱼与乌贼;晨昏时段多捕乌贼与灯笼鱼。
生长繁殖:全年繁殖,区域高峰多在3–5月与8月。一夫一妻制,配对忠诚度高。无巢,卵直接置于水平枝叉或窗台,偶见岩檐。卵椭圆,灰白底密被褐黑斑,平均重21.6克,孵化期36天。雏鸟48–53日龄首飞,再依赖亲鸟约48天后独立。若繁殖失败,约21天后可补卵,部分对年内成功育成2雏。
区别辨识:通体纯白,尾深叉,喙基蓝色为关键识别特征。与南大西洋的白燕鸥相比,尾叉更深,喙更粗壮且蓝色区显著。与蓝灰燕鸥区别在于后者翼更圆,体略小,强光下才呈白色。
保护现状:IUCN: LC(无危)。种群估计超10万对,主要繁殖岛多受保护。外来鼠类及猫狗为最大威胁。
地理分布:繁殖区:印度洋自塞舌尔、马斯克林群岛向东至查戈斯、马尔代夫;太平洋自夏威夷、莱恩群岛、凤凰群岛、马克萨斯群岛、皮特凯恩群岛(含亨德森与迪西岛),东至克利珀顿岛(墨西哥)与可可斯岛(哥斯达黎加)。非繁殖期留于近海,偶漂至中美洲沿岸、日本南部及新西兰。
其他:原归于白燕鸥,现已独立成种。无巢习性被认为可减少寄生虫并允许在缺乏植被的珊瑚礁岛上迅速拓殖。部分岛屿因人类引入鼠类导致局部种群下降或消失。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蓝嘴白燕鸥的全球分布信息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蓝嘴白燕鸥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