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绿柳莺

Greenish Warbler Phylloscopus trochiloides

暗绿柳莺(英文名:Greenish Warbler,学名:Phylloscopus trochiloides),是雀形目柳莺科柳莺属的鸟类。中小型林莺,背部暗绿,腹面淡色,具醒目的白色眉纹,眉纹在眼后加宽并延伸至额前。繁殖于欧洲至中亚的落叶林及针阔混交林,迁徙至南亚越冬。常在树冠层活动,鸣唱高亢而冗长,叫声为特征性的二音节“t-sli”。与同属种类辨识需借助鸣声、羽色及分布信息。

外形特征:体长10–11.5厘米,体重6.5–10.5克。成鸟上体橄榄绿或暗绿,具长而宽的白眉纹,眉纹在额前相接并延至颈侧;眼纹暗橄榄色,过眼达耳羽;眼圈细白,下眼弧最明显。翅上覆羽缘淡黄白,形成一道明显的翼斑;飞羽暗褐,外缘亮绿,新鲜羽时初级飞羽内缘具白尖。尾羽褐色,外缘亮橄榄绿,外侧3–4枚尾羽内缘淡黄白。下体黄白,喉、胸侧及胁带灰,胸下部至尾下覆羽染黄。虹膜暗褐;上嘴角褐,下嘴基黄、橙或粉橙;脚灰褐至暗褐。雌雄同色;幼鸟上体略暗。亚种viridanus上体较浅带灰,冠部不如指名亚种暗,翼斑常缺;ludlowi体型稍大,上体更淡,眉纹更白;obscuratus上体更鲜亮,覆羽端常黄,形成上翼斑。

鸣叫特征:全年发出尖锐、穿透力强的双音节叫声“chee-wee”或“chi-vee”,似白鹡鸰。viridanus亚种叫声为拖长而急促的“chiree”或“chit-wee”。警戒声为重复“si-chiwee”及“ti-ti-ti”。雄鸟鸣唱期4–10月,欧洲种群以“chis-wee”起音,随后是快速混杂的啭鸣与下降音阶,结尾带颤音;指名亚种结构更简单,重复“chiree”短语。雌鸟繁殖季亦会发出较弱的雄鸟式歌声。

生活习性:繁殖期栖息于海拔可达4500米的低山及高山桦木、针阔混交林,亦见于山毛榉、槭、椴等阔叶林及河岸灌丛、公园花园。非繁殖季降至低地常绿林、路旁树、荆棘灌丛、耕地边缘、红树林等。单独或成对在繁殖地活动,迁徙及越冬期常混群。在树冠至灌丛各层积极觅食,从叶上、空中或地面捕虫,冬季建立并守护觅食领域。

生长繁殖:繁殖期5月至8月中,一年一窝。雄鸟以持续鸣唱、振翅、驱赶及喂雌等方式求偶并防御领域。巢址由雌鸟选定,雄鸟在旁鸣唱;巢由雌鸟用苔藓、草茎、枯叶及兽毛筑成,置于地面岩石下、倒木根际、土壁裂缝或树洞,距地可达3米。领域0.5–2公顷,可连续多年使用。每窝3–7枚卵,雌鸟孵卵12–13天,双亲育雏,雏期12–14天,离巢后15天独立。天山研究288枚卵孵化率96%,70巢中73%成功出飞,20%被捕食。1岁即可繁殖,已知最长寿命6年。

区别辨识:与同属种类区分:较极北柳莺体型略小、嘴小、头更圆、初级飞羽露出短、眉纹更宽且延至额前、脚色更暗;较亮绿柳莺上体暗、下体更白;与双斑绿柳莺相比上体略浅、下体更黄、大覆羽翼斑更窄。与越冬地同域的绿柳莺最好以鸣声区分,且绿柳莺背部更亮、腹面更黄。

保护现状:IUCN: LC(无危)

地理分布:繁殖区:指名亚种分布于中、东喜马拉雅至中国西南(西藏东南至四川、云南西北);ludlowi亚种分布于阿富汗北部、巴基斯坦北部及克什米尔至库蒙;viridanus亚种分布于中、东北欧至中西伯利亚,南至帕米尔、新疆西北及蒙古西北;obscuratus亚种分布于中国中部(青海东部、西藏东部及南部至甘肃、四川)。越冬区:指名亚种越冬于印度东北、孟加拉、云南南部、缅甸、泰国、老挝、越南北部及安达曼群岛;ludlowi主要在印度;viridanus越冬于尼泊尔、印度及斯里兰卡;obscuratus越冬于云南西南、海南、缅甸、泰国及北印度支那。

其他:系统发育地位复杂,曾与绿柳莺双斑绿柳莺被视为同种,但线粒体DNA及鸣声回放实验显示应为独立种。四个亚种有时被处理为三个独立种,尚需进一步研究。与欧柳莺有杂交记录。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暗绿柳莺的全球分布信息

Download on App Store 下载 Android APK Google Play 下载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暗绿柳莺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