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柳莺(英文名:Green Warbler,学名:Phylloscopus nitidus),是雀形目柳莺科柳莺属的鸟类。体型纤小的柳莺科鸟类,体长约10–11厘米,重6.5–9克。其显著特征为两道白色翼斑(常只显现一道),上体呈橄榄绿至亮绿色,面部带黄色晕染,下嘴橙黄色。夏季繁殖于高加索山地的山毛榉、栎树或杜松林;冬季主要迁至南印度及斯里兰卡,与外貌相似的暗绿柳莺同域越冬,但可通过更亮丽的绿色上体、面部黄色及响亮的三音节“chi-su-wi”叫声加以区分。
外形特征:雌雄同色,成鸟具长而鲜明的黄色眉纹,向后延伸至耳羽后缘,眉纹下方为深橄榄色眼纹,眼纹内可见明显的白色下眼圈。颊部与耳羽亮黄,边缘略带橄榄斑点;头顶与上体及飞羽、尾羽边缘均为鲜橄榄绿,磨损时转为灰褐。中覆羽与大覆羽末端淡黄,形成两道翼斑,春季新羽时中覆羽翼斑常较明显。下体白色,常带不同程度的黄色晕染,部分个体颏、喉及尾下覆羽全黄,磨损时黄色可能消退;翼下覆羽黄色,松散羽端在翼弯处显露。虹膜深褐;上嘴暗角褐色,下嘴亮橙、黄或带粉色;足色多变,灰色至橄榄绿,后缘或带黄、淡褐或粉色。幼鸟似成鸟,但下体通体黄色。
鸣叫特征:鸣唱期自4月下旬至7月末,歌声高亢悦耳,兼具上扬与下滑的啭鸣声,似白鹡鸰与煤山雀之歌,常以“swee-oo”或“che-wee”起始,后接连续“chewee chewee chui chui chui”,或更悠长带颤音“cheweeee”。联络叫声为响亮尖细的“chi-wee”“chee-wee”,另有“chirr-ir-ip”“tissick”“thirririp”及清脆“zilip”;受惊或兴奋时发出急促重复的“chi-vii chi-viii”,以及更长、更圆润、近似三音节的“chi-ru-weet”。叫声与歌声与暗绿柳莺亚种 viridanus 极为相似。
生活习性:繁殖期栖于海拔由山麓至约3000米的高山林地,偏好山毛榉、栎树、杜松组成的混交林,林下灌木繁茂,或含赤杨、柳树的针阔混交林及亚高山草甸的灌丛、沟壑、河岸林。非繁殖期活动于海拔不超过2400米的森林、花园、公园、果园及农田边缘。迁徙性,8月离巢,9月至10月抵达南印度及斯里兰卡,少量个体亦至南巴基斯坦。春季3月北返,5月上旬回到繁殖地。觅食时单独或成对,秋季亦混群于山雀等小型食虫鸟中。活跃于林冠层,常边飞边振翼,从叶表或空中悬停捕食小型节肢动物,如甲虫、蜘蛛、石蝇、蛾类、蝇类及蚜虫等。
生长繁殖:繁殖期5月至7月末,一夫一妻制。雄鸟在雌鸟筑巢时长时间近距离鸣唱以宣示领域,驱赶同属其他种(特别是叽喳柳莺叽喳柳莺及山柳莺P. sindianus lorenzii)。巢为球形,由干草、叶、绿苔、植物纤维及兽毛构成,常置于地面高草丛、溪边苔藓或坡地植物下。每窝4–5枚卵,高加索地区偶见6枚;雌鸟孵卵14–16天,双亲共同育雏,雏鸟14–16天离巢。在西北高加索一研究地点的6巢中,3巢成功出飞,其余因捕食及牲畜践踏失败。
区别辨识:与暗绿柳莺相比,绿柳莺上体绿色更均匀鲜亮,面颊及耳羽呈黄色而非灰绿;新羽期下体黄色晕染更重,且常具第二道翼斑。鸣声虽相似,但绿柳莺的典型三音节“chi-su-wi”更为响亮快速,可作辅助鉴别。
保护现状:IUCN: LC(无危)
地理分布:繁殖区:土耳其北部、北高加索至格鲁吉亚北部,亦见于伊朗北部厄尔布尔士山脉,可能延伸至阿富汗西北部及巴基斯坦俾路支省。非繁殖区:印度南部西高止山脉、喀拉拉邦、泰米尔纳德邦及斯里兰卡为主,少量个体冬季见于巴基斯坦信德省南部。
其他:曾被视作暗绿柳莺的同一物种,但现行分类列为单型种。自1930年代起,其繁殖范围在高加索西北部及土耳其西北部有所扩展,并可能在巴基斯坦西部出现新的繁殖记录。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绿柳莺的全球分布信息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绿柳莺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