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喉小䴙䴘(英文名:Australasian Grebe,学名:Tachybaptus novaehollandiae),是䴙䴘目䴙䴘科小䴙䴘属的鸟类。体型似鸭的水鸟,常低浮于水面。繁殖羽具亮黄色虹膜、深色面罩及栗红色颈侧;非繁殖羽明显变淡,头顶黑色不达眼下。该鸟广泛分布于澳大利亚、新西兰、新几内亚及周边岛屿,偏好淡水湖泊、池塘及有植被的水域,能在临时洪水中繁殖,具一定游荡与迁徙能力。
外形特征:体长23–27厘米,体重100–230克。繁殖期成鸟:头颈深褐灰,头部近黑;耳区至颈侧呈大片栗红色弯月形斑;上体深褐灰,飞羽具显著白色翼斑;胸深褐灰,两胁带黄褐色,腹部白色;虹膜蛋黄黄色,嘴黑色具白端及宽黄或黄绿色口裂斑,腿暗绿灰色。非繁殖期成鸟:头顶及后颈深褐灰,头侧与颈淡黄褐至灰褐,面部、颏喉更显白色;两胁黄褐带灰;嘴色变淡。与小䴙䴘非繁殖期极似,但虹膜黄色且翼部白色更多;繁殖期栗红色范围更小,不延伸至喉部。雌雄同色。幼鸟似非繁殖期成鸟,但面颈具黑白纵纹,虹膜较暗。各亚种差异小,主要体现体型、色泽深浅及翼部白色比例。
鸣叫特征:两性均能发出快速而带金属颤音的鸣声,繁殖期尤甚;伦内尔亚种音调略快。警戒时发出尖锐“pit”或“bik”。
生活习性:栖息于多种淡水水体,包括永久性或半永久性湖泊、池塘、农场小水库及临时洪水区,繁殖期偏好植被茂密的岸边。活动范围从低地至丘陵,通常低于海拔1500米;新几内亚山区可达3200米。东部及西南部澳大利亚可能为留鸟,北部具迁徙性,干旱内陆具游荡性;极旱年份部分个体向沿海移动。新西兰近期拓殖及内陆临时水体迅速占据表明其具长距离夜航能力,环志记录最远距离338公里。偶见于俾斯麦群岛及马鲁古群岛。以小型鱼类(如大头矮塘鳢、食蚊鱼、克氏狭塘鳢)、淡水软体动物、水生昆虫及甲壳类为主,偶尔取食螺类。通过深潜或水面追击捕食,常与鸭、白骨顶及黑水鸡混群,捕捉其惊起的水生无脊椎动物;曾见与淡水龟协同潜水觅食。
生长繁殖:繁殖期长,产卵期8月至翌年4月,在临时水域可机会性繁殖;永久性水域多在春季繁殖,澳大利亚东南部产卵高峰9–11月,热带地区全年可繁殖,一季可繁殖三次。单配制。巢为浮于水面的植物平台,锚定于沉水植被。窝卵数1–9枚,通常4–5枚(大窝卵数可能为两雌共巢);孵化期约23天;雏鸟绒羽暗褐色具淡色纵纹,胸腹灰白带褐色;离巢期约8周。繁殖成功率被认为较低。潜在巢敌包括暗色水鸡及紫水鸡。
区别辨识:与小䴙䴘最相似:非繁殖期区别在于本种虹膜黄色、翼部白色更多;繁殖期本种栗红色区域更小,不延伸至喉及前颈。与同属其他种相比,本种体型较小,翼部白色斑块更大。亚种间差异细微,主要通过体型、嘴长、色泽深浅及翼部白色比例区分。
保护现状:IUCN: LC(无危)
地理分布:指名亚种繁殖于南新几内亚、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及新西兰;leucosternos亚种分布于瓦努阿图及新喀里多尼亚;rennellianus亚种分布于所罗门群岛伦内尔岛;javanicus亚种分布于爪哇;fumosus亚种分布于苏拉威西东北外的桑义赫及塔劳群岛;incola亚种分布于新几内亚北部。
其他:系统分类上与小䴙䴘及已灭绝的德氏小䴙䴘近缘,曾被视作小䴙䴘的亚种,但在新几内亚北部存在繁殖重叠而无杂交记录。岛屿亚种javanicus、fumosus、timorensis及rennellianus可能种群极小,面临潜在风险:fumosus近年无记录,但北桑义赫阿武山火山口湖可能仍有极小种群;timorensis在帝汶极少见,且与数量远多的小䴙䴘区分困难;伦内尔岛亚种种群亦小。湿地人为改造(排水、地下水开采及盐度升高)导致澳大利亚局部种群下降或消失;与此同时,人工湿地的大量兴建对该种整体有利。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黑喉小䴙䴘的全球分布信息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黑喉小䴙䴘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