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嘴乌鸦

Carrion Crow Corvus corone

小嘴乌鸦(英文名:Carrion Crow,学名:Corvus corone),是雀形目鸦科鸦属的鸟类。俗名:细嘴乌鸦鸦、老鸦、老鸹,通称: 乌鸦,最常见的大型黑色或黑白分明鸦类,包含通体乌黑的指名型(C. c. corone,“小嘴乌鸦”)及头翼黑、体羽灰的冠小嘴乌鸦型(C. c. cornix,Avilist 并入小嘴乌鸦)。体长48–54厘米,重396–602克。全球分布于欧洲、北非、西亚至东亚,在中国见于华北、东北、西北、青藏高原东缘及新疆北部,栖于城镇、农田、林缘、高沼地、海岸等开阔生境,数量丰富且持续扩张。

外形特征:成鸟头颈前额微隆,嘴短而略弧,尾圆。羽色分两种形态:黑色型通体墨黑,头、翼泛绿或紫铜光泽;黑白型头、喉、翼、尾为深黑,背、胸、腹呈不同程度的鼠灰至浅灰,翼覆羽与体羽分界清晰。雌雄同色。幼鸟羽色松散发灰,虹膜偏灰,口裂内侧粉红,翼偶现不规则白斑。东方亚种orientalis体型更大,嘴更粗壮;极东亚种capellanus体型最大,羽色最淡,呈近似黑白对比。

鸣叫特征:常见叫声为单调粗哑的“kraaah”或“aaaah”,连续3–6声,同音高重复;亦发出类似“konk-konk”的低沉声。地区间略有差异,冠小嘴乌鸦型嗓音稍柔和。歌声由气泡般连串叫声夹杂模仿音组成,通常不易被注意。

生活习性:适应性极强,海拔从海平面至3600 米。欧洲及西亚种群多为留鸟,北方及内陆个体冬季南移;东亚orientalis部分迁徙,可至华南、香港、越南北部。杂食,以地面觅食为主,主食蚯蚓、昆虫、小型脊椎动物、鸟卵、雏鸟及腐肉,兼食谷物、种子、贝类;会高空抛壳碎贝,驱赶其他鸟类夺食。常成对或家族群活动,冬季在垃圾场、潮间带聚集50–5000只夜栖大树或崖壁。

生长繁殖:繁殖期西欧3月下旬至5月,远东4–6月随纬度推迟。一夫一妻制,长年成对,领域14–49 ha。独巢或松散小群营巢,巢为大型枝架构于高大乔木、输电塔、悬崖或建筑物,内衬羊毛、兽毛、羽毛等。每窝4–5卵,雌孵17–22天,雏30–34天离巢,再依赖亲鸟数周。西班牙北部存在合作繁殖,3–9只家族群共护巢育雏,可降低大斑凤头鹃寄生率;最早2年可繁殖。

区别辨识:渡鸦区别:渡鸦体型更大、尾楔形、喉羽蓬乱、声更深且善翱翔。与秃鼻乌鸦区别:后者嘴长尖,嘴基裸露灰白。黑白型易与寒鸦混淆,但寒鸦体型小、眼浅灰、飞行呈快速振翅。幼鸟翼白斑需与杂交个体区分,后者羽色混杂,分布与杂交带一致。

保护现状:IUCN: LC(无危)。全球种群估计数千万对,欧洲及东亚均呈增长趋势。历史上因捕食鸟卵雏鸟被猎杀,现今因城市扩张、垃圾增多,提供安全食源与栖息环境,多数地区数量持续上升。

地理分布:繁殖区:欧洲除冰岛、北斯堪的纳维亚,向东经西伯利亚至堪察加、萨哈林、日本,向南至地中海、西亚、中亚;中国见于华北、东北、西北、青藏高原东缘、新疆北部。非繁殖区:北方种群冬季南迁至地中海岛屿、北非、中东、华南、越南北部、巴基斯坦等地。

其他:小嘴乌鸦冠小嘴乌鸦在欧洲及西亚形成狭窄杂交带,杂交个体羽色连续变化,遗传研究支持两者为同一物种的不同形态。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小嘴乌鸦的全球分布信息

Download on App Store 下载 Android APK Google Play 下载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小嘴乌鸦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