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兀鹫

Indian Vulture Gyps indicus

印度兀鹫(英文名:Indian Vulture,学名:Gyps indicus),是鹰形目鹰科兀鹫属的鸟类。体型中等的浅褐色兀鹫,主要分布在恒河以南的印度及巴基斯坦东南部,偶尔见于尼泊尔。该鸟头部与颈部覆有白色绒羽,喙色浅,颈后有一道明显的浅色领圈,飞行时浅色腹部和翼下覆羽与深色飞羽形成鲜明对比。因食用含有兽药双氯芬酸的畜尸,自1990年代中期起数量锐减逾97%,被列为极危物种。

外形特征:成鸟体长83–91厘米,体重5500–6300克,翼展196–258厘米。体羽总体呈淡褐色,翼覆羽及身体腹面颜色更浅;颈部黑色,但被白色绒羽覆盖;喙大部分为淡黄色,蜡膜呈灰绿至粉黄色;眼深褐色。亚成鸟喙色较深,头部与颈部完全被白色绒羽遮盖,整体羽色更偏褐色,胸腹部具淡色纵纹。

鸣叫特征:在尸体旁取食时发出咯咯、低吼及嘶嘶声,声音短促而嘈杂。

生活习性:栖息于平原及开阔地带,常见于村庄、城镇、城市边缘及公园、农田附近,通常与白背兀鹫混群但数量较少。留鸟,幼鸟更具游荡性。觅食完全依赖腐肉,尤其以牛尸为主,依靠敏锐视力定位尸体,并随其他兀鹫俯冲信号迅速聚集,进食时常伴随争抢发出的低吼与嘶嘶声。

生长繁殖:繁殖期集中在11月至翌年3–5月;在巴基斯坦,卵多产于11月,雏鸟于翌年3月中旬至5月中旬离巢。通常在中大型悬崖繁殖群居营巢,偶尔利用废墟或大树,亦有一次记录使用高压电塔。巢由树枝松散搭建,呈浅盘状,直径60–90厘米,深约15厘米,内衬稻草,结构简陋易被雏鸟推落。每窝产1枚卵,孵化期约50天,双亲共同育雏,雏鸟覆有黄褐色绒羽。

区别辨识:细嘴兀鹫相比,本种体型较不修长,喙色更浅,耳孔极小,颈部具白色绒羽;与白背兀鹫相比,整体羽色更淡;与其他近缘种相比体型略小,翼覆羽与飞羽对比更强烈。

保护现状:IUCN: CR(极危);CITES 附录 II。

地理分布:繁殖区:巴基斯坦东南部(信德省)及恒河以南的印度(主要位于西北部、西部及南部)。非繁殖区:近年于尼泊尔有零星记录。

其他:曾被视作细嘴兀鹫的亚种,后经形态与分子证据支持独立成种;种内无亚种分化。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印度兀鹫的全球分布信息

Download on App Store 下载 Android APK Google Play 下载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印度兀鹫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