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岭雀(英文名:Plain Mountain Finch,学名:Leucosticte nemoricola),是雀形目燕雀科岭雀属的鸟类。高山隘口、草甸与山村常见的小型褐色雀类,整体羽色暗淡,背部具褐色、黑色与白色交错的细纹,头侧淡灰褐色,可与黑头岭雀形成对照;非繁殖季可聚集成数百只的庞大旋转群。
外形特征:体长14–15厘米,体重18–25.5克,体形中等至略大,纤细,褐色为主,嘴尖,翅长,尾略凹。指名亚种繁殖期头部为褐色或深姜褐色,前额与冠具深色细纹,过眼及耳羽稍淡;后冠至后颈深褐色渐转为浅棕;上背暗暖褐色,具淡黄褐色宽边,形成背侧两条淡色“铁轨纹”;腰及尾上覆羽色淡或带灰;尾羽深褐,具淡黄褐色窄边;翼上覆羽及飞羽深褐,中覆羽具黑色中心和白色羽端,外侧羽缘淡褐或白色;喉及下体淡灰褐色,肛周及尾下覆羽白色而端灰;腋羽淡黄至金黄;虹膜鲜红至红褐乃至黑色;嘴褐或角质褐,下嘴基色浅;腿深褐。非繁殖羽色较暗淡,淡色羽端减少,整体显得更为均匀。两性同型。幼鸟似成鸟,但羽色更淡或更暖,头顶及脸为暗赤褐色,上体羽缘赤褐,缺少“铁轨纹”,腋羽及翅覆羽端白或淡黄,下体姜褐色具深色细纹;第一年鸟仍保留头顶及耳羽的深褐色。亚种 altaica 与指名亚种相比,头及上体更偏赤褐,羽心更暗,下体更淡,腋羽淡灰或灰白。
鸣叫特征:鸣唱时多立于巨石或突出岩石顶端,发出短促而尖锐的金属般“trit-tit-tit-tit”声,类似欧红额金翅雀,夹杂“rick-pi-vitt”或“dui-dip-dip-dip”,并穿插不同音高的啭音及更悦耳的婉转乐音,偶带更尖细的笛音。飞行中发出响亮而干涩的“tchit-ti-tit”,群飞时形成连续不断的啭音;另有轻柔的“chi-chi-chi-chi”及尖锐的哨声双音。
生活习性:栖息于亚高山至高山带,繁殖期在林线以上的开阔砾石山脊、坡地与高原,或高山灌丛草甸,海拔2350–4275米,偶至5300米;非繁殖期降至山谷上缘、林缘、山坡、耕地边缘、稻田及村庄附近,在阿尔泰山可至450米,在不丹约1800米,喜马拉雅山区一般至4000米,仅在严寒天气被迫降至更低处。为留鸟兼局部或垂直迁移,非繁殖期10月至翌年1月向下迁移,幼鸟游荡更远;5–6月回迁。以禾本科与高山草本种子为主,偶食小型无脊椎动物;种子包括蒲公英、蒿属、猪殃殃、勿忘草、婆罗门参、委陵菜、云杉种子及大麦等;无脊椎动物包括弹尾虫、半翅目、鳞翅目、蜻蜓目、双翅目、蜂类、甲虫、衣鱼、蜘蛛、潮虫及蜗牛。在地面、岩缝草地或稀疏林地觅食,常进入村庄取食厨余;通常小群活动,非繁殖季可结成200只左右的大群,偶与赤胸朱顶雀及白腰雪雀混群,飞行密集而迅速,同步翻滚,行为似紫翅椋鸟群。
生长繁殖:繁殖期6–8月,每年一巢,单对或松散群居。求偶雄鸟在雌鸟前竖立双翅,高举过背,边跑边发出急促叫声。雌鸟筑浅杯形巢,以草、叶、植物纤维、根、苔藓、兽毛及羽毛构成,置于岩洞、石缝或石堆下,偶置于啮齿动物如旱獭的活跃洞穴中,距地面不超过2米。每窝3–6枚纯白或带粉白的卵;仅雌鸟孵卵,雄鸟喂食,孵化期13–15天;双亲共同育雏,雏鸟留巢15–19天。在天山地区,巢成功率约73.6%,主要天敌为狐、鼬、犬、铜头蛇及大型蜗牛。
区别辨识:与高山岭雀相比,林岭雀头部为淡灰褐色而非黑色;与同属其他种相较,体型纤细,背具特征性淡色“铁轨纹”,腋羽黄色明显。亚种 altaica 羽色更赤褐,腋羽淡灰或灰白,易于区分;幼鸟羽色更暖,缺少成鸟背侧“铁轨纹”。
保护现状:IUCN: LC(无危)。
地理分布:繁殖区:指名亚种分布于青藏高原至中国中部及南部(青海东部、甘肃、陕西南部、四川西部、云南西北部)及喜马拉雅中部至印度东北部;亚种 altaica 分布于俄罗斯南部(阿尔泰中部及东南部至贝加尔湖西南)、蒙古西部,向南至哈萨克斯坦东南部、中国新疆西北部、塔吉克斯坦及阿富汗东北部。非繁殖区:冬季部分个体向南或向低海拔迁移,见于巴基斯坦穆雷丘陵及缅甸北部阿敦谷。
其他:种下分化呈渐变式,亚种区分较弱;非繁殖季大群飞行模式极具观赏性。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林岭雀的全球分布信息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林岭雀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