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眉

Chinese Hwamei Garrulax canorus

画眉(英文名:Chinese Hwamei,学名:Garrulax canorus),是雀形目噪鹛科噪鹛属的鸟类。中等体型、类似鸫类的鸟类,善于鸣唱。其最显著的特征为棕红色体羽和醒目的白色眼圈,又被称为'白色眼镜'。该鸟通常栖息于茂密的森林下层植被中,常单独或成对活动。其鸣声洪亮、绵长且富于变化,能模仿其他鸟类的叫声。原分布于中国东南部及东南亚部分地区,后被引入台湾、日本及夏威夷群岛等地。

外形特征:画眉体长21-24厘米,体重49-75克。成鸟整体呈温暖的褐色,头部和胸部具深褐色纵纹。最显著的特征是粗大的白色眼圈及眼后纹。头顶为带赭石色调的褐色,具不明显的深褐色纵纹;上体羽色相似但纵纹较模糊,翼羽边缘呈温暖的赭石褐色;尾羽暗褐色。耳羽为单调的暗赭褐色。眼先、脸颊、颈侧及颏至上胸为温暖的褐赭色,具细窄的深褐色纵纹;下胸、两胁、大腿及肛周区为温暖的褐赭色;中腹部呈暗灰色。虹膜褐色至淡绿黄色;喙暗黄色;腿为暗黄褐色至暗肉色。两性相似。幼鸟头部和胸部的纵纹较成鸟少。亚种间差异微小:owstoni亚种比指名亚种在上体和耳羽处略带橄榄色。

鸣叫特征:雄鸟鸣唱丰富多变,音调相当高,包含规律的重复和一定的模仿成分;通常起始缓慢,随后音量和音调逐渐增强(单次鸣唱中可能重复这一过程)。其鸣唱比黑喉噪鹛更快、音调更高, reminiscent of Pellorneum albiventre。雌鸟能发出一系列单调的叫声,在雄鸟听及范围内时可诱使雄鸟鸣唱。

生活习性:画眉常单独、成对或成小群活动。主要栖息于灌丛、开阔林地、灌木丛、竹林、芦苇丛、高草丛、花园及城市空地;在中国分布海拔可达1800米,在东南亚可达1450米。为留鸟,不迁徙。主要在地面觅食,食物以昆虫为主,包括蝗卵和蚂蚁,也取食果实、种子,有时吃栽培玉米及其他谷物。在香港一项研究中,8月至次年5月期间,72份粪便样本中86%含昆虫,81%含果实(涉及14个植物分类单元,另观察到两种被取食的植物)。

生长繁殖:繁殖期为3月至8月,一年可繁殖多窝。巢为大型杯状,外观粗糙但巢壁结构清晰,由树叶(包括栎树和竹叶)、禾草、茎、蕨类、藤本植物、根和卷须等材料构成,内衬卷须、小根、草、叶、细枝、藤条碎片和苔藓。巢置于草丛、灌木(包括冬青和茶树)、小树或树桩上,距地面0-2米。窝卵数2-5枚,通常为3-4枚,卵色为淡蓝色至深蓝绿色,偶见具大块白色斑点。孵化主要由雌鸟承担,孵化期12天;育雏期信息不详。

区别辨识:画眉台湾画眉在羽色、虹膜颜色、形态测量及遗传上差异显著,鸣声也有一定差异,因此已从原合并种中分离。与黑喉噪鹛的区别在于鸣唱更快、音调更高。

保护现状:IUCN: LC(无危)。CITES II。在中国分布范围内较为常见。近期在中国南方的野外调查中发现于36个地点(占调查地点的67%),包括广西十万大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该地较为罕见);在香港分布广泛且数量丰富,种群数量随捕猎减少而强劲恢复,可能也与灌丛扩散有关。在东南亚分布区总体相当常见。老挝记录较少,可能因对灌丛生境关注不足而记录不足。在越南受严重捕猎压力,见于巴贝国家公园和南杭自然保护区,以及安南低地濒危鸟类区的五个保护地内。在新加坡有野生种群(不常见);在台湾和日本(三个主要种群中心)也有自然分布范围外的定居种群。

地理分布:自然分布于中国东南部,从甘肃南部、陕西南部、湖北、河南东南部、江苏南部向南至云南(西北部除外)、广西和广东,亦分布于老挝东部和越南(南至中安南)。指名亚种 canorus 分布于上述区域。owstoni亚种分布于海南岛。此外,该鸟被引入台湾、日本(本州、九州)和夏威夷群岛,并在新加坡有野生种群。

其他:曾将云南西南部孟连的mengliensis亚种提议作为一个独立亚种,但现多认为应归入指名亚种。存在与台湾画眉的自然杂交现象。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画眉的全球分布信息

Download on App Store 下载 Android APK Google Play 下载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画眉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