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黑风鹱(英文名:Westland Petrel,学名:Procellaria westlandica),是鹱形目鹱科风鹱属的海鸟。体型较大、通体暗色的鹱,仅在新西兰南岛西北部的森林峭壁繁殖,冬季产卵,分布遍及南太平洋温带海域至智利洪堡洋流区,数量稀少至局部尚多。与极相似的白颏风鹱及较小而头圆的黑风鹱易混淆,但可通过较大体形、粗短喙及喙端黑色特征区分。
外形特征:体长50–55厘米,体重800–1200克,翼展135–140厘米。通体煤黑色,头颈部最深,初级飞羽基部及覆羽下侧略灰但仍偏暗;虹膜黑褐;喙象牙至淡黄,脊部黑色常延伸至上下喙尖端;腿足黑褐。雌雄同色,测量数据重叠大;幼鸟似成鸟。与白颏和帕金森风鹱相比,体型介于两者之间,略小于前者,大于后者,翼相对较短,头更方,喙更粗厚,初级飞羽基部对比更弱,喙色差异可作为辅助识别特征。
鸣叫特征:夜间在繁殖地嘈杂,虽被认为比白颏风鹱安静,但鸣声种类在属内最丰富。主要有五种叫声:连串鸭叫般的“嘎”声,高潮时可变为狂笑般的“驴叫”(可能仅雄鸟发出)、拖长低音的“呻吟”、威胁叫声及空中叫声。海上通常沉默。
生活习性:海洋性,繁殖期多活动于新西兰近海大陆架,尤以西南海岸为主,已知育雏期可远至距巢1200千米外觅食。繁殖结束后于11–12月向东横越约7000千米,6天抵达南美水域,次年4月10天返回;非繁殖期主要分布于智利南部外海,少数达阿根廷南缘及德雷克海峡,幼鸟可在洪堡洋流滞留十年。偶越塔斯曼海至澳大利亚东岸。以乌贼、鱼类为主食,亦食少量甲壳类;捕食方式包括水面攫取、俯冲及追击潜水,常单独或松散集群,亦混群于多类海鸟中,偶伴小型鲸类。夜间靠嗅觉及视觉定位渔船,频繁跟随拖网船捡食内脏,渔业废料占繁殖期食物比例高达63%,非繁殖期降至25%。
生长繁殖:冬季繁殖,3–4月开始,2月中至3月底返巢,无明显产卵前离巢期,产卵始于5月12日前后,雏鸟11–12月出飞。长期一夫一妻,巢口具强烈领域性。每季大量成鸟不繁殖(如2001年巢穴占用率仅21%),可能与圣婴事件有关。繁殖地位于南岛西北石灰岩陡崖上的原生林,夜间活动,集群掘洞筑巢,巢洞长1–2米,亦用树洞、枯木或树根空隙,巢垫简单。单枚白色卵,平均81.1毫米×55.6毫米;孵化51–68天;雏鸟前1–2周受亲鸟护温,之后每三日左右喂食一次;育雏期120–140天,雏鸟离巢前体重峰值可达1384克;繁殖成功率历史平均39%,最低3–6%。性成熟10–14岁,3–5岁首次返巢;1975–1991年成鸟年存活率雄93.3%、雌88.4%。
区别辨识:与白颏风鹱相比,大黑风鹱缺乏白色颏斑,喙端黑色明显;与黑风鹱相比体型更大,翼相对较短,头更方,喙更粗厚,且前者偏好温带水域,后者多见于热带亚热带。初级飞羽基部对比度更低,喙色差异在野外可作辅助识别。
保护现状:IUCN: EN(濒危)
地理分布:繁殖区:新西兰南岛西北角山区森林。非繁殖期分布于东南太平洋,东至中太平洋,洪堡洋流智利至秘鲁沿岸,南可达德雷克海峡及阿根廷南部外海;少数个体越塔斯曼海至澳大利亚东岸。
其他:历史上曾被视为白颏风鹱或黑风鹱的同种,但冬季繁殖习性及遗传研究支持独立成种。因分布范围极小且受滑坡、侵蚀及外来捕食者威胁,2017年由易危提升为濒危。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大黑风鹱的全球分布信息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大黑风鹱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