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眉信天翁(英文名:Black-browed Albatross,学名:Thalassarche melanophris),是鹱形目信天翁科小信天翁属的鸟类。又称黑眉洋海燕,是南大洋最常见、分布最广的中型信天翁,成鸟具白头、黑背及橙黄嘴端,繁殖于46°S–56°S的亚南极岛屿,越冬于30°S以南至南极海域,亦频繁漂泊至北半球。
外形特征:体长79–93厘米,翼展205–240厘米,重2.2–4.7千克。成鸟头颈白色,眼上方具黑色“眉斑”,背及上翼深灰至黑褐,下体及尾基白色;嘴橙黄,尖端粉红;脚灰蓝带粉红。雌雄同色,雄略大,唯嘴深、头宽可辨。幼鸟嘴暗褐具黑尖,翼下全黑褐;随年龄增长,嘴渐转黄,翼下白斑扩大,眉斑及颈灰色项环逐渐淡化,至六龄达成鸟羽色。
鸣叫特征:主要发出粗哑“呱呱”声以示领地与识别,飞行中常作拖长“哀号”般长啸。坎贝尔亚种鸣声略有差异,但尚未详尽描述。
生活习性:栖息于远洋及近岸水域,常随船、鲸群或其他海鸟觅食,可深入港湾甚至35千米内陆湖泊。食物以表层或潜水捕获的磷虾、灯笼鱼、鱿鱼及渔业废弃物为主。具强烈繁殖地忠诚,幼鸟2–6岁起返出生地,成鸟繁殖后向北迁徙,福克兰个体东移至巴西外海,南乔治亚个体则西迁至南非外海。
生长繁殖:每年9–10月返巢,配对终身。巢为泥草筑成之大型杯状,直径30–33厘米,间距约1米,筑于陡峭草丛坡或悬崖平台。10月下旬产卵一枚,白色,平均104×66毫米,重约257克;双亲轮流孵化66–72天,雏鸟灰白绒羽,育雏期116–130天,出巢体重2.5–3.5千克。性成熟8–12岁,平均10岁。
区别辨识:与同属相比,成鸟橙黄嘴端及明显黑色眉斑最易识别。大西洋黄鼻信天翁嘴细黑带黄脊,翼下白缘黑前缘;灰头信天翁头颈灰色、嘴大部黑色;白顶信天翁体型更大,嘴灰黑尖,翼下白而仅窄黑边。幼鸟需看翼下全黑、嘴黑尖及颈环区分。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坎贝尔亚种列为VU(易危)。
地理分布:繁殖:南大洋46°S–56°S,自南美合恩角、福克兰群岛、南乔治亚、克罗泽、凯尔盖朗、赫德、麦夸里岛至新西兰安蒂波德斯、斯奈尔斯及坎贝尔岛。非繁殖:广泛散布于30°S至南极大陆的南大西洋、南印度洋、南太平洋;北迁漂泊记录达欧洲、加拿大、格陵兰及地中海等北半球海域。
其他:文献推测柯勒律治《古舟子咏》中被射杀的信天翁可能为本种;19世纪一只持续造访法罗群岛的个体被射杀,成为“albatross around the neck”典故之一。坎贝尔亚种曾被视为独立种,与指名亚种在坎贝尔岛偶有混交。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黑眉信天翁的全球分布信息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黑眉信天翁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