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头山鹧鸪(英文名:Chestnut-headed Partridge,学名:Arborophila cambodiana),是鸡形目雉科山鹧鸪属的鸟类。羞涩隐秘的小型猎鸟,仅分布于柬埔寨豆蔻山脉及泰国极东部。体羽绚丽,橙红胸羽、黑白鳞纹体侧及黑条棕色上背最为醒目;柬埔寨指名亚种头颈亦为鲜亮橙红色。成对活动,在林下层觅食,清晨与午后以响亮二重唱相互应答。
外形特征:体长约28–29厘米;雄鸟体重约318克,雌鸟257–283克。头顶中央、后颈及上耳羽黑色,形成过眼黑带;额、眉纹、头侧、喉及胸锈栗色,颈侧带黑斑;胸侧褐色,体侧黑色,羽基具醒目白色三角斑;腹及尾下覆羽棕黄色渐白。上体棕褐,肩背、翼覆羽及三级飞羽具黑条或黑斑,三级飞羽末端有黑色宽带及栗色羽端。喙黑色,虹膜褐色,脚粉红色,眼周裸皮红色。雌鸟略小,斑纹变化较大,有时上体黑纹更重。幼鸟下体斑纹可能较稀疏。
鸣叫特征:鸣声似褐胸山鹧鸪,清晨与午后可闻。二重唱由一对鸟完成:先由其中一只发出间隔较大的重复双音,音调先平后逐渐升高,骤然停止;另一只随即接以一连串急促的“chip”声。
生活习性:栖息于海拔约400–1500米的热带常绿山地森林,环境多附生植物与兰花。通常成对活动,行走于林下层地面觅食;迁徙信息缺乏。食性推测与其他山鹧鸪属近似,以地面昆虫、果实及种子为主。
生长繁殖:指名亚种繁殖期可能在5–6月,6月中曾见成鸟带领雏鸟活动。其余繁殖细节信息缺乏。
区别辨识:与同属物种相比,上背宽阔的黑色横斑是区分栗头山鹧鸪与赤胸山鹧鸪的关键。亚种间差异:diversa面部色泽较暗,眼纹明显,黑白鳞纹延伸至腹部;chandamonyi头顶黑而稀布栗斑,介于指名亚种与diversa之间,上背斑纹同diversa,但面部、喉胸的深栗色及下体图纹又似指名亚种。
保护现状:IUCN: LC(无危)。指名亚种被评估为易危,亚种 diversa 为濒危,新描述的亚种 chandamonyi 尚未评估。总体因栖息地破坏及狩猎压力呈下降趋势。
地理分布:繁殖区:指名亚种分布于柬埔寨东南部;亚种 chandamonyi 限于柬埔寨西南部豆蔻山脉的 Samkos 山系,可能向北延伸至泰国边境并向东南进入中部豆蔻山;亚种 diversa 仅见于泰国东南部的 Namtok Phliu 国家公园及 Khao Soi Dao 野生动植物保护区。
其他:亚种 diversa有学者建议提升为独立种泰国山鹧鸪;亚种 chandamonyi 于21世纪初才被正式发现。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栗头山鹧鸪的全球分布信息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栗头山鹧鸪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