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勒斯海鹃鸠(英文名:Flores Sea Cuckoo-Dove,学名:Macropygia macassariensis),是鸽形目鸠鸽科鹃鸠属的鸟类。大型、长尾,分布于印尼弗洛勒斯海的若干岛屿及可能的西南苏拉威西岛。该物种具有土黄色的下体,带有条纹,上体呈均匀的棕褐色,雄鸟的头部和颈背呈棕色,而雌鸟头部较淡,颈背带条纹。幼鸟外观类似雌鸟。
外形特征:弗洛勒斯海鹃鸠体长44厘米,头部色泽从金棕色到栗红色,带有隐约的黑色条纹;喉部呈淡麦秆色;颈、上背、胸部和下体为浅金棕色,带有黑色条纹;背部和臀部颜色较深,带有微弱的条纹;翼覆羽呈暗红棕色,混杂着黑色条纹和深灰色斑点;初级飞羽和外侧次级飞羽边缘为淡褐色;下翼为栗色;尾下覆羽为浅栗色;尾羽为暗红棕色,最外侧一对有不明显的黑色亚端斑;虹膜为蓝灰色,外环为红色或橙色;喙为棕色至黑色,下颚尖端较浅;脚为褐红色或紫红色。雌鸟相似,但胸部大多为红棕色,淡色斑点和条纹非常淡。幼鸟与雌鸟相似。不同亚种主要在羽毛色调上有差异。
鸣叫特征:弗洛勒斯海鹃鸠的叫声在地理上有所变化。指名亚种为macassariensis的亚种发出三音节的叫声,其中第一个音节上升并最长,所有音节听起来都有些模糊,例如“rruah..rhuu.rhuw”。timorlaoensis亚种的叫声由两个音节组成,第一个音节较短并上升,第二个音节拉长且过度模糊,例如“whuA..whoOOoh”。
生活习性:弗洛勒斯海鹃鸠栖息于原始森林和高达至少1000米的高大次生林中,也可能出现在季雨林、次生林和森林边缘。它们单独、成对或小群体出现。食物信息不详,但可能与近缘物种类似,主要在树冠中层和下层觅食。
生长繁殖:关于繁殖的信息尚未可知。
区别辨识:弗洛勒斯海鹃鸠与苏坦氏鹃鸠的区别在于其完全条纹的下体。此外,与红翅鹃鸠、印尼鹃鸠、菲律宾鹃鸠、红胸鹃鸠和褐鹃鸠关系密切,物种界限尚不清楚,需要进一步研究以明确其关系。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在一些地方似乎并不罕见,如Tanahjampea岛、Kalaoato和Yamdena岛以及Wetar岛上广泛且频繁出现,但在Timor较为少见。在苏拉威西岛上的状况不明,自模式标本收集以来没有记录,但近期在Tana Keke岛的发现暗示可能存在零星个体或曾有小型种群。
地理分布:弗洛勒斯海鹃鸠分布于澳大利亚-新西兰生态区的弗洛勒斯海岛屿南部,以及可能的印尼苏拉威西岛南部。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弗洛勒斯海鹃鸠的全球分布信息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弗洛勒斯海鹃鸠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