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额燕鸥(英文名:Little Tern,学名:Sternula albifrons),是鸻形目鸥科小燕鸥属的鸟类。体型最小的燕鸥之一,繁殖时具黑色顶冠与白色额斑,黑尖黄喙。分布遍及欧洲、亚洲、非洲及大洋洲的沿海与内陆水域,常集群在沙滩、河石或盐沼繁殖。
外形特征:体长22–28厘米,体重47–63克,翼展47–55厘米。繁殖羽:额白色呈倒“V”形,头顶及眼先黑色;背、翼灰色,腰及下体白色;喙鲜黄色,端部黑色;腿橙黄至黄色。非繁殖羽:额部杂白,眼先白且具黑色点斑,喙、腿转为黑褐色。幼鸟上体具黑色V形斑,次级飞羽及内侧初级飞羽色淡,与深色覆羽及外侧初级飞羽形成对比。五个亚种差异甚微,主要在外侧三枚初级飞羽羽轴颜色及rump色。
鸣叫特征:常见叫声为刺耳的“kriet”;警戒或炫耀时发出连续的“kerre-kiet kerre-kiet…”。雏鸟乞食时发出轻柔的“plee”或“plee-we”。
生活习性:栖息于亚热带至温带沿海、河口、湖泊及水库,最高记录至海拔2000米。迁徙:古北界种群多为候鸟,冬季南迁至非洲、阿拉伯海、东南亚及澳大利亚沿海;部分澳洲种群仅在境内移动。觅食:在水面上方低空来回巡飞,长时间悬停后垂直俯冲入浅水捕食,常成群同步潜水;亦可在空中掠取水面或植被上的昆虫。食物以小至中型鱼类、甲壳类、昆虫、环节动物及软体动物为主。
生长繁殖:繁殖期因地而异:欧洲及印度5–6月,斯里兰卡5–8月,西非3–7月,澳大利亚温带种群春夏季,热带种群几乎全年可繁殖。通常在海、湖、河边的裸露砂砾地、盐沼或人工盐池营巢,植被覆盖率需低于15%,偶见在浮标、屋顶等漂浮物或建筑物上筑巢。每巢2–3枚卵(1–4枚),孵化21–24天,雏鸟绒羽灰白具黑斑,日龄雏鸟可辨识亲鸟声,日喂哺可达63次,20–24日龄可飞。平均首次繁殖年龄3岁,记录寿命21年。
区别辨识:与桑氏白额燕鸥的区别:白额延伸至眼后,初级飞羽黑色部分更少,腿色更鲜黄。与眼斑燕鸥的区别:眼先黑色(非白色)且喙具黑尖;杂交个体眼先黑色仅达基部、黑尖极小。冬季成鸟易与普通燕鸥混淆,可通过肩至翼尖的黑色条纹辨识。与同属其他小型燕鸥相比,体形更小,飞行时翼拍急促。
保护现状:IUCN: LC(无危)。全球未精确统计,估计19–41万只;欧洲种群3.6–5.3万对,近年西欧种群因海岸开发、人类干扰、捕食及巢区淹没等因素明显下降。
地理分布:繁殖:欧洲至西亚(至阿富汗)、北非大西洋及地中海沿岸、波斯湾岛屿、西非加纳至加蓬及尼日尔河流域、斯里兰卡、东南亚、中国东部、日本、菲律宾、北澳大利亚及东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近年拓殖密克罗尼西亚(塞班)及夏威夷。非繁殖:非洲沿岸、红海、阿拉伯海、印度西部、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尼、新几内亚、澳大利亚沿海及新西兰(少量越冬)。
其他:与眼斑燕鸥在南澳大利亚有自然杂交记录,提示两物种亲缘关系较近。部分文献将小白额燕鸥及桑氏白额燕鸥视为本种亚种。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白额燕鸥的全球分布信息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白额燕鸥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