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嘴端凤头燕鸥(英文名:Sandwich Tern,学名:Thalasseus sandvicensis),是鸻形目鸥科凤头燕鸥属的鸟类。中型凤头燕鸥,繁殖羽头顶具黑色羽冠,喙黑色并具黄色端斑。全球分三亚种:旧大陆的sandvicensis、北美及加勒比海的亚种acuflavidus - Cabot's Tern及南美黄喙型的eurygnathus - Cayenne Tern。主要繁殖于欧洲、北非、北美东南沿海及加勒比离岸沙洲,冬季南下至非洲西岸、南美及南亚沿海。
外形特征:体长34–45厘米,翼展约1米,体重130–300克。繁殖羽头顶全黑,冠羽呈尖耸状;非繁殖羽前额逐渐变白,仅留黑色后冠。喙细长,黑色具鲜明黄色端斑(加勒比及南美亚种喙全黄)。翼长而尖,上翼与背均淡灰色,初级飞羽外缘色深;腰、尾洁白。脚黑色。雌雄同色,雄鸟跗跖略长。幼鸟背、翼覆羽具黑褐色鳞状斑,尾羽端斑明显,喙短粗且常缺黄端。
鸣叫特征:繁殖群嘈杂,最常见为金属般的“kirrik”广告声;警戒时发短促“krit krit”;群飞时伴沙哑“ga-ga-ga”。成鸟衔鱼返巢时发出节奏清晰的“鱼叫声”,雏鸟乞食则发出尖细“pee-up”。
生活习性:严格沿海,栖息温暖水域的沙洲、河口、潟湖及近海,极少涉足淡水。迁徙性,北美种群越冬至加勒比、南美北岸及秘鲁。常结成数百至上万的混合群,与橙嘴凤头燕鸥、笑鸥、粉红燕鸥等同栖。觅食多在距岸2千米内浅水,俯冲潜水捕小鱼,偶尔水面掠食。
生长繁殖:每年一季,北美4–6月产卵,南美10月产卵。密集群巢于裸露沙洲或珊瑚礁,巢距仅20–60厘米,每巢1–2枚卵,孵化期23–29天。雏鸟半早成,25–29天离巢,但亲鸟继续补饲数周。部分区域雏鸟形成托儿群(crèche),由少数成鸟共同看护。
区别辨识:是唯一具黑色喙的中型凤头燕鸥,黄端喙为关键特征。南美黄喙型易与美洲凤头燕鸥、小凤头燕鸥混淆,但后者体型更大,喙色橙红且略下弯。与体型更大的橙嘴凤头燕鸥同域时,体色更淡,喙更细长。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种群约49–64万只。
地理分布:繁殖区:欧洲自大西洋岸至里海,地中海、黑海沿岸;北美自大西洋切萨皮克湾至德州及加勒比离岸沙洲;南美自委内瑞拉到阿根廷。越冬区:非洲西岸、南亚沿海、南美东北岸及秘鲁沿海。
其他:近一百年北美大西洋种群北扩至马里兰;南美黄喙型向北扩散至维尔京群岛。曾受羽饰贸易与采蛋影响,现主要威胁为滨海栖息地侵蚀及人类干扰。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白嘴端凤头燕鸥的全球分布信息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白嘴端凤头燕鸥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