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鹑

Plains-wanderer Pedionomus torquatus

领鹑(英文名:Plains-wanderer,学名:Pedionomus torquatus),是鸻形目领鹑科领鹑属的鸟类。澳大利亚特有陆栖小型鹤形目单型科鸟类,栖息于中、南部稀疏原生低地草原。体长15–19厘米,雄鸟39–78克,雌鸟57–95克。上体红褐具黑细纹,下体白底黑斑;雌鸟颈具黑白领圈及鲜红颈斑,雄鸟羽色较淡。留鸟,极隐秘,晨昏活动,主食昆虫、蜘蛛及草籽。繁殖期8月至翌年2月,雌鸟营巢于草丛地面,雄鸟孵卵并独自育雏,雏鸟约两月独立。

外形特征:整体似澳洲鹌鹑但更修长,站姿挺拔,具后趾。雄鸟:上体淡红褐带黑纵纹,喉灰白,胸及胁具黑新月纹,翼长79–104毫米。雌鸟:体型较大,翼长95–109毫米,颈具宽黑领圈并白点斑,领圈上方鲜红颈斑,胸带黄褐至赤褐,眼圈、嘴基及腿在繁殖季呈橙黄色。幼鸟似雄成鸟,但下体为深褐圆斑,冠部淡鳞纹不显,覆羽缘更宽。

鸣叫特征:白昼与夜间均发出低沉、似鸽的共鸣“oo”声,可能仅雌鸟在春季鸣唱;警戒时轻声“chuck”警告雏鸟,以拖长笛音召集幼鸟,并以轻微“irr-irr”回应雏鸟求救声。

生活习性:留居于海拔低于300米的稀疏原生草地,植被高度多低于8厘米并散生10–40厘米高植株。日间极少飞行,夜飞呈起伏状以避猛禽;家域约12公顷,常由一对异性共用。杂食,日约三分之一时间觅食,主要啄取地面昆虫、蜘蛛及草籽,兼食藜科种子,雨后啄叶尖水珠,并吞食小石助磨。

生长繁殖:繁殖期在东南部为8月下旬至11月,若夏季降雨则可延至翌年2月,偏北地区3–6月。雌鸟独占领地,可能一雌多雄;7月配对,若春季过湿则推迟至10–11月。巢为地面浅坑,内衬细草或麦秸,偶覆草作顶;每窝4枚绿白卵,具褐灰斑,雄鸟孵卵23天,雏鸟芥末黄带褐斑,由雄鸟单独抚育约两月,雏鸟离巢时初级飞羽已长成。

区别辨识:澳洲鹌鹑相比喙更细、颈腿更长;与同域两种三趾鹑相比体型更大、羽色较素,雄鸟上体斑纹淡,飞行时显白色初级飞羽斑块及宽淡色翼后缘,飞行节奏更吃力。雌雄差异明显:雌鸟具黑白领圈及鲜红颈斑,雄鸟无。

保护现状:IUCN: CR(极危)。列入CITES附录Ⅱ。2015年估计成熟个体不足1000只,近三代下降逾90%,主要威胁为原生草地开垦、外来牧草入侵、过度放牧及杀虫剂使用。

地理分布:繁殖及常年留居于澳大利亚内陆东部,包括北维多利亚、中南新南威尔士、东北南澳大利亚及西昆士兰的稀疏低地草原。

其他:属单型科单型属,历史上曾误用于冢雉Leipoa,后经ICZN正式保留现名。栖息地呈破碎化小斑块,90%以上个体位于私有土地,需与农户合作保护。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领鹑的全球分布信息

Download on App Store 下载 Android APK Google Play 下载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领鹑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