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水雉(英文名:Comb-crested Jacana,学名:Irediparra gallinacea),是鸻形目水雉科冠水雉属的鸟类。冠水雉属的唯一物种。适应于热带淡水湿地的漂浮植被,分布于婆罗洲内陆东南部至新几内亚,以及澳大利亚北部和东部。拥有独特的外观和生活方式。
外形特征:成年冠水雉具有黑色的头部和颈部后部,前额和前顶冠覆盖着鲜红的肉质垂肉,与白色的面部和喉咙形成鲜明对比。繁殖期成年鸟的冠更为粉红,非繁殖期则更偏橙色。胸部下方有一条宽阔的黑色带纹,腹部白色。飞行时,黑色的下翼和飞羽最为显眼。背部和上翼主要呈灰棕色,翼尖覆羽、臀部和尾巴为黑色。长长的腿和极其细长的脚趾在飞行中拖曳。雄鸟较小,长20-22厘米,重68-84克;雌鸟较大,长24-27厘米,重120-150克。翼展范围在39至46厘米之间。幼鸟上部褐色,下部白色,缺乏成鸟的黑色胸部;冠和垂肉初生,首次换羽至成年羽毛约需一年。
鸣叫特征:发出尖锐、高音的叽叽声,也可被描述为尖锐的颤音伴随柔和的号角声。
生活习性:栖息于大型淡水湿地、沼泽和湖泊,偏好有丰富漂浮植被如睡莲或水葫芦的地方。它们能在水面的植被垫上行走。在澳大利亚,当湿地开始泛滥时,鸟类会移动到新近湿润的湿地,而当湿地干涸时,它们会再次消失。在北领地的一个地点,这种鸟在雨季倾向于低密度存在,但在旱季增加至年度最高点,出现在8月至9月。
生长繁殖:全年可繁殖,但在澳大利亚大部分地区仅限于雨季。实行多雄制,每只雌鸟有1-3个雄鸟伴侣。雄鸟保卫在漂浮植被上的领地,雌鸟则保卫1-4个相邻的雄鸟和它们的领地。巢由雄鸟主要建造,由茎和水生植物碎片构成,但雌鸟也会抛掷大量植被。通常产4枚蛋,孵化期约为28天,几乎全由雄鸟负责,尽管平均孵卵率仅为54%。孵化成功率低,仅20%。幼鸟条纹状,上面有条纹,下面白色;大约在50-60天后离巢。
区别辨识:其最显著的特征是巨大的脚和长长的趾,能够支撑它在漂浮的叶子上行走。此外,其头部的红色肉冠也是识别的关键。与同属的其他物种相比,冠水雉的体型更大,色彩更加鲜艳。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虽然在整个分布范围内似乎没有受到威胁,但湿地的退化或丧失仍然是持续的威胁,且在新南威尔士州被列为易危。在新几内亚,若湿地中引入了吃植物的外来鱼类,冠水雉似乎会消失。
地理分布:分布于南婆罗洲、苏拉威西、小巽他群岛、菲律宾南部的棉兰老岛、新几内亚、新不列颠(Lake Lalili)、澳大利亚北部和东部。在澳大利亚,尤其是北领地的卡卡杜国家公园,估计1987年有1500只鸟。在新几内亚,若湿地中引入了吃植物的外来鱼类,冠水雉似乎会消失。在苏拉威西南部的淡水沼泽和喀里曼丹(南婆罗洲)的一个地点,该物种局部丰盛。
其他:近年来在北苏拉威西和新不列颠的Lake Lalili有记录,显示其分布可能比之前认为的更为广泛。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冠水雉的全球分布信息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冠水雉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