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岛沙鸻

St. Helena Plover Anarhynchus sanctaehelenae

圣岛沙鸻(英文名:St. Helena Plover,学名:Anarhynchus sanctaehelenae),是鸻形目鸻科弯嘴鸻属的鸟类。独特的鸻科弯嘴鸻属鸟类。拥有长腿和长黑喙,头部佩戴黑色眼罩和冠羽,额前洁白。上体呈褐色,下体白皙,略带桃橙色晕染。该物种为极危级别,仅见于大西洋上的圣赫勒拿岛,偏爱平坦开阔的高地环境,海拔可达500米以上。

外形特征:体长约15厘米,与Charadrius pecuarius相似但体型更大,喙与细长的腿(最长可达40%)更为突出。胸部和背部羽毛边缘少有淡黄色。两性外观相同,无季节性变化。幼鸟头部图案模糊,无黑色区域,顶羽和背部羽毛边缘呈淡棕色。

鸣叫特征:主要叫声为短促柔和的'kee-vit'声,飞行时发出类似颤音的鸣叫。

生活习性:常驻于圣赫勒拿岛,年轻个体可能在岛上广泛游荡。偏好炎热石质平原、线草丛生地和侵蚀区的卡菲尔无花果地带,亦可见于牛群放牧过的高地牧场、耕作田地、偏远蔬菜园,从未出现在海岸。食性不明,已知以昆虫和蜗牛为食。

生长繁殖:繁殖期主要在干燥季节,从9月末至次年1月,尤其集中在12月至1月,受条件影响可能每年略有变动。筑巢于岛屿北部的开阔平原,推测为独居一夫一妻制。巢穴简单,以干草或牛粪铺垫。产卵1-3枚,灰色带深色斑点,孵化期约28天,由双亲共同承担,雄鸟主要在夜间孵化。雏鸟5周左右离巢,通常留在巢域。

区别辨识:与Charadrius pecuarius相比,圣岛沙鸻更大,喙和腿更长,胸部和背部羽毛边缘颜色更淡,头部黑色线条在颈背处不相接。叫声与C. pecuarius相似。

保护现状:IUCN:VU(易危)

地理分布:仅分布于南大西洋的圣赫勒拿岛,特别是在北部较平坦的内陆地区。

其他:自1894年起,圣赫勒拿岛上所有鸟类均受法律保护。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圣岛沙鸻的全球分布信息

Download on App Store 下载 Android APK Google Play 下载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圣岛沙鸻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