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水鸡

Purple Swamphen Porphyrio porphyrio

紫水鸡(英文名:Purple Swamphen,学名:Porphyrio porphyrio),是鹤形目秧鸡科青水鸡属的大型涉禽。大型涉禽,曾被细分为非洲紫水鸡、灰头紫水鸡黑背紫水鸡菲律宾紫水鸡澳洲紫水鸡等多个近缘种,现统一归入本种。通体以深紫蓝为主,具粗壮红喙、红色额盾及长趾,尾下覆羽白色;体长38–50厘米,翼展70–100厘米,体重480–1310克。广泛分布于欧洲南部、非洲、亚洲至大洋洲及太平洋岛屿的淡水或半咸水湿地,在中国见于华东、华南、西南及台湾。具极强扩散能力,部分种群已在美国佛罗里达等地建立引入群体。

外形特征:成鸟头、颈及上体呈紫蓝至青紫色,背及翼覆羽常带黑或铜绿金属光泽;尾黑褐,尾下覆羽纯白;虹膜橙红;喙及额盾鲜红色;腿、趾珊瑚红色,趾特长。雌鸟体略小,额盾亦小。幼鸟全身灰暗,羽色暗淡,喙及额盾暗红至灰黑,腿灰粉。各亚种在羽色深浅、背色铜绿或黑色范围及体型上存在显著差异,例如指名亚种背及翼纯紫;澳洲亚种背黑、喉胸紫;灰头亚种头颈灰蓝;菲律宾亚种上背橄榄栗色;黑背亚种背及翼覆羽黑绿。

鸣叫特征:极善鸣叫,声谱丰富。雄鸟发出低沉、带共鸣的“咕噜—呜”声,末段常呈嘶哑喇叭音;雌鸟音调高而柔和。常见叫声包括:联络用的短促“咔”“呢伊”;集合时的鼻音连串;受惊时爆发式喇叭状警报;宣示领地的“喔喔”长鸣;以及粗糙的威吓嘶声。飞行时发出尖锐连串“嘎嘎”声;夜间亦会合唱,声浪可传甚远。

生活习性:栖于芦苇、香蒲、水烛、睡莲等挺水或浮叶植物繁茂的湖泊、池塘、沼泽、河流及稻田,海拔从海平面至2500米。昼行性,晨昏最活跃;善奔走,可在挺水植物上行走,亦能短距飞行,遇险时垂直跃起后长距飞离。主食水生植物的嫩芽、叶、茎、块茎及种子,尤喜香蒲、水稻、水烛、蓼科等;兼食小型水生动物,如软体动物、甲壳类、昆虫、鱼卵、蛙卵、蜥蜴、雏鸟及腐肉。会用喙掘取植物块茎,或用脚抓握食物送入口中。

生长繁殖:繁殖期因地区气候而异:地中海地区3–6月;非洲随雨季;印度西南季风季;澳大利亚全年,主在雨热季。社会结构复杂,既有单配领域制,也存在由2–3雌及数雄与若干非繁殖助手组成的群体,实行巢内共栖繁殖。巢筑于水深20–35厘米的挺水或浮叶丛中,由枯茎叶构成大型平台,中央浅杯,外径30厘米,内径20厘米,高10–20厘米,常留1–2条由折茎铺成的“跳板”。每雌产卵2–7枚,群体巢中可达10枚;卵淡黄至浅褐色,具深褐斑;孵化期23–27天,由雌雄及助手共同承担。雏鸟被黑色绒羽,属早成性,出壳1–2天即可离巢,但仍于巢周受护,40–60天具飞行能力,6–8周独立,1–2岁性成熟,每年可育2窝。

区别辨识:与同属其他种相比,紫水鸡体型最大,红喙红额盾及白尾下覆羽为关键特征。与白骨顶相比,后者具白色额盾及红眼;与黑水鸡相比,后者体型小、喙红顶黄且具白侧纹。亚种间区别:灰头亚种头颈灰蓝;黑背亚种背黑绿;菲律宾亚种上背栗色;澳洲亚种喉胸紫色。

保护现状:IUCN: LC(无危)。

地理分布:繁殖区:伊比利亚半岛、西北非、尼罗河谷、撒哈拉以南非洲、马达加斯加、中东、高加索、中亚、印度次大陆、斯里兰卡、中南半岛、马来半岛、苏门答腊、爪哇、婆罗洲、菲律宾、苏拉威西、澳洲、新西兰及西太平洋诸岛。中国境内为留鸟,分布于华东、华南、西南各省及台湾。非繁殖期仅作局部游荡。

其他:历史上因羽色差异曾被拆分为6个独立种,近年分子系统学研究支持重新合并为广义的紫水鸡复合体。其引入佛罗里达后快速扩张,2006–2008年官方曾试图清除3000余只未果,现已成为当地常见外来种。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紫水鸡的全球分布信息

Download on App Store 下载 Android APK Google Play 下载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紫水鸡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