纹腹鹰(英文名:Sharp-shinned Hawk,学名:Accipiter striatus),是鹰形目鹰科鹰属的鸟类。是北美洲体型最小的鹰类。成鸟上体灰蓝,下体橙红横斑;幼鸟褐色,下体纵纹。性凶猛,专以小型鸟类为主食,活跃于各类林地,自阿拉斯加至阿根廷均有分布,北方种群具迁徙习性。
外形特征:体小,翼短而圆,尾长呈方形。雄鸟体长24–27厘米,翼展53–56厘米,体重87–114克;雌鸟体长29–34厘米,翼展58–65厘米,体重150–218克,性别差异极显著。成鸟上体青灰,冠部略深;尾具3–5条暗色横带及白端。下体白色,胸腹及两胁具密集的橙红或茶褐色横斑;眼橙红至红色;蜡膜与足黄色。幼鸟上体暗褐,下体乳白至淡黄,胸腹具粗阔的深褐色纵纹;眼淡黄。各亚种在羽色浓淡、横斑多少及体型大小上差异显著。
鸣叫特征:通常寂静。繁殖季发出尖锐连续的“kew-kew-kew”或“kek-kek-kek”声,音调高于库氏鹰;受惊时发出细薄快速的告警声。雏鸟乞食时发出高音“ee”。
生活习性:繁殖期栖息于针叶林、针阔混交林及山地松林,海拔自海平面至3500米。北方种群秋季南迁,经主要迁徙通道集中;南方种群多为留鸟。冬季进入城市、郊区及灌丛,常潜伏于鸟食器附近伏击小型鸟类。飞行快速灵活,翼拍急促,能在密林中穿梭追捕猎物。
生长繁殖:一夫一妻,4–5月抵达繁殖区。巢筑于树干水平枝杈上,距地2.5–20米,由枯枝构成,内衬树皮及绿叶。每窝产卵3–5枚,偶达8枚;卵乳白或淡蓝白,具褐、紫或栗色斑块。孵化期约30–32天,仅雌鸟孵卵,雄鸟供食。雏鸟24–32日龄离巢,再依赖亲鸟3–4周。波多黎各种群可育第二窝。
区别辨识:与库氏鹰极似,但体型更小,头相对较小,尾端更方,足更纤细;翼拍节奏更快。雌纹腹鹰与雄库氏鹰大小接近,但尾形及头身比例仍可区分。幼鸟眼下具明显的浅色眉纹,尾端白尖较小。与其他同属种类相比,体型最小且羽色较淡。
保护现状:IUCN: LC(无危)。列入CITES附录Ⅱ。部分州(如田纳西)列为受威胁种。
地理分布:繁殖于阿拉斯加、加拿大全境、美国本土至墨西哥北部及大安的列斯群岛山区;南美的委内瑞拉、哥伦比亚、厄瓜多尔、秘鲁、玻利维亚、巴西、巴拉圭至阿根廷北部。北方种群冬季南迁至美国南部、中美洲至巴拿马及西印度群岛。
其他:历史上因捕食鸣禽被视为害鸟,迁徙通道曾遭大量猎杀。DDT时期种群显著下降,禁用后恢复。因冬季利用喂食器狩猎,出现迁徙“短停”现象,导致东部监测站点数量下降,但北部越冬数量上升。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纹腹鹰的全球分布信息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纹腹鹰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