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腰朱顶雀(英文名:Redpoll,学名:Acanthis flammea),是雀形目燕雀科白腰朱顶雀属的鸟类。俗名: 苏雀、苏鸟、苏子鸟、(贝宁)点红、朱点儿、朱顶红,适应寒冷气候的小型燕雀科鸟类。体长12–14厘米,体重11–20克。雄鸟繁殖期头顶鲜红,胸腹部呈粉红色,背部有深褐色纵纹;雌鸟及幼鸟羽色较暗,红色部位减少。分布于北极圈附近的欧亚大陆及北美,冬季随种子产量波动而南迁,偶至中国东北等地。其分类曾被细分为普通朱顶雀、小白腰朱顶雀及极北朱顶雀,现依IOC名录合并为单一物种,但形态差异显著。
外形特征:成鸟具短圆锥形喙,头顶红色块斑(雄鸟鲜红,雌鸟暗红),黑色颏斑明显。背部棕褐色具纵纹,翼具两道白色翼斑,腰及尾上覆羽淡色。雄鸟繁殖期胸腹部粉红色,雌鸟及非繁殖期个体胸腹部淡色具暗纹。幼鸟羽色似雌鸟但无红色,尾羽端尖锐。亚种rostrata体型更大,色深;cabaret体型较小,色更暗;hornemanni为极北型,羽色最淡。
鸣叫特征:常见叫声为连续的“che-che-che”或拖长的“dsooee”,飞行时发出颤音“tschrrrr”。繁殖期雄鸟有简单鸣唱,由叫声组合而成。不同亚种间鸣声略有差异,hornemanni型叫声更低沉。
生活习性:栖息于北极苔原至亚高山灌丛,偏好桦木、柳木及针叶林边缘。冬季游荡至农田、林缘及村镇。以小型种子为主食,尤喜桦木、桤木及草本种子,夏季兼食昆虫。具储食习性,将种子暂存于食道侧囊。耐寒性极强,可适应-54℃低温,夜间可短暂活动。
生长繁殖:繁殖期5–7月,雌鸟筑杯状巢于灌丛或低树,离地0.3–2米,内衬羽毛。窝卵4–6枚,卵淡蓝绿色具紫红斑。雌鸟孵卵11–12天,雏鸟留巢11–16天,双亲育雏。在食物丰富年份可繁殖2–3窝。
区别辨识:亚种 hornemanni 相比,flammea 色深且纵纹粗,腰及臀具明显纵纹;与cabaret 相比体型较大,色较淡。需注意与杂交个体区分,后者具中间特征。
保护现状:IUCN: LC(无危)
地理分布:繁殖于北极圈附近的欧亚大陆(斯堪的纳维亚至堪察加半岛)及北美(阿拉斯加至纽芬兰)。冬季南迁至中国东北、华北及长江中下游,偶至华南;欧洲种群迁至地中海北岸。
其他:曾因形态差异被分为3种,基因组研究显示差异源于染色体倒位导致的表型多态性,故合并为单种。冬季种子歉收年份会大规模南迁(如中国2020年冬季记录)。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白腰朱顶雀的全球分布信息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白腰朱顶雀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