鹩哥(英文名:Common Hill Myna,学名:Gracula religiosa),是雀形目椋鸟科鹩哥属的鸟类。通体亮黑并具紫绿金属光泽,翅基具显著白斑,头侧具鲜黄垂肉及可动的肉瓣,嘴厚重呈橙色;分布于印度北部至华南、东南亚大陆及巽他群岛的低地原始或退化的常绿或落叶林中,海拔主要在500 m以下,为天然树洞或巨嘴鸟、啄木洞巢的二次利用者。因其能逼真模仿人语而长期被大量捕捉,导致多地种群锐减甚至局部灭绝。
外形特征:体长25–35厘米,雄略大于雌。成鸟通体亮黑,头顶、背具紫铜至翡翠金属光泽,翼上覆羽与次级飞羽边缘泛绿,次级飞羽基部形成大块白斑,飞行时尤为显眼;尾短圆。头具大型鲜黄肉瓣自眼后延伸至颈背,下方另有一椭圆形垂肉悬于眼下,北方亚种两肉瓣相连,南方亚种明显分离。嘴粗短而弧,成鸟亮橙色并具黄端,脚黄色。幼鸟上体褐黑无光泽,肉瓣色淡而小,嘴色暗橙,喉胸略呈褐色纵纹。
鸣叫特征:极善模仿,可逼真重现其他鸟类、哺乳动物乃至人类语言。常见叫声为响亮、先升后降的口哨“whee ooo”或“FYEEuw”、清脆双音节“ti-ong”、颤抖铃音“brrtit’t’t”及连串粗糙的嘶叫、咯咯声、低哑“um”等。警戒时发出急促“chip”连串;近距离联系时多用软“um”声。个体间存在独特的低声哨语,配对时以细声哨音与“um”声交叠。飞行时翅振带呼呼共鸣声,有助于群聚联络。
生活习性:留鸟,非严格定居,随果树结果、食源变化及繁殖需求作局部游荡。栖息于低地原始常绿林、季风落叶林、淡水沼泽林、林缘及保留高大树木的种植园,海拔0–1 370 米,偶达2 000 米。常成对或小群(≤10只)活动,果树结果时与其他果食鸟群集。主在林冠上层觅食,偶降至地面饮水或捕动物喂雏。飞行快速而径直,翅振急速,可见白斑维持队形。
生长繁殖:一夫一妻制,可能终身配对。繁殖期因地而异:印度4–7月,东南亚大陆2–9月不等,爪哇12月、巴拉望8月、弗洛勒斯10–3月。每季可育2–3窝,前窝离巢数日内即产下一窝。巢筑于距地3–25 m的天然或啄木洞、枯立木、棕榈干、死树桩内,洞口仅容己身。巢材为细枝、椰纤、树叶、羽毛等,凌乱铺垫。每窝2–3枚卵,淡青至青绿具褐斑;双亲共孵13–17天,育雏约4周,雏鸟25–28天离巢,三月内完成第一次换羽并长出成鸟羽色及肉瓣。
区别辨识:在其分布区内,黄头肉瓣、厚橙嘴与亮黑体羽组合独特。与金冠树八哥区别在于后者眼周裸皮、嘴较小、翼斑淡黄。飞行时白斑易与三宝鸟混淆,但后者通体暗绿蓝且无头肉瓣。与同属椋鸟属(Acridotheres)多种八哥相比,鹩哥体更粗壮,翼圆阔,嘴厚色橙,翼斑纯白,尾短,脚色黄。亚种间差异主要在于肉瓣连接程度、体型及嘴长:指名亚种(religiosa)最大,嘴厚而弯;intermedia稍小;palawanensis最小且嘴短色蓝铜;andamanensis翼白斑更大。
保护现状:IUCN: LC(无危)。然在多国被列为受胁: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易危(VU),泰国近危(NT),菲律宾易危(VU),马来半岛易危(VU)。列入CITES附录Ⅱ,禁止国际商业性贸易。
地理分布:繁殖区:自印度东高止山、喜马拉雅山麓(北方邦以东)至孟加拉,中国南部(含海南),缅甸、泰国、老挝、越南、柬埔寨、马来西亚;菲律宾巴拉望;安达曼—尼科巴群岛;大、小巽他群岛(含苏门答腊、尼亚斯、恩加诺、爪哇、巴厘、婆罗洲)。非繁殖区:印度梅加拉亚邦西加罗丘陵有局部游荡记录。引入并建立野化种群:波多黎各、夏威夷欧胡岛、美国佛罗里达;中国香港、澳门、台湾。引入圣诞岛失败。
其他:历史上分类复杂,曾将尼亚斯、恩加诺及尼亚斯群岛种群列为独立种,现已并入鹩哥;松巴哇岛种群提升为独立种——小巽他鹩哥)。由于笼鸟贸易,野生种群在一些岛屿已野外灭绝或极度稀少。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鹩哥的全球分布信息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鹩哥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