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岛薮莺(英文名:Malagasy Brush Warbler,学名:Nesillas typica),是雀形目苇莺科薮莺属的鸟类。马达加斯加与科摩罗群岛特有的中型薮莺,栖于森林下层及浓密的灌丛。该种体型修长,尾长呈楔形,上体橄榄褐,下体淡黄,常单独或成对活动,性隐蔽,先闻其声后见其身。分类上含4–5个亚种,其中3个分布于马达加斯加,2个在科摩罗群岛。
外形特征:体长17–18厘米,雄鸟体重17–22克,雌鸟14.5–18克。整体为纤细的橄榄褐色莺类,具短圆翅与长而渐尖的尾(尾羽10–12枚)。头低平,可微翘成短冠。上体自额至尾橄榄褐带绿色泽;眉纹淡黄,过眼后逐渐消失;眼纹暗褐。飞羽及尾羽暗褐,羽缘带橄榄色。下体淡黄白,喉至胸具柔软的灰褐色纵纹,两胁及尾下覆羽转暖褐色。幼鸟上体及两胁较成鸟更暖褐,胸斑纹不显。喙长而粗,上嘴暗灰至近黑,下嘴粉灰具暗端;眼暗褐至红褐;脚铅灰。
鸣叫特征:鸣声为连续悦耳的哨音串。常见叫声在马达加斯加为尖锐断续的“krak-trak-trak…”及响亮的“trrrrrrrk”颤音;在昂儒昂岛则为更高频的“pirrik-pirrik-pik-pik-pik”及粗哑的“trkk”声。
生活习性:留鸟,栖于马达加斯加及科摩罗群岛的原始林、次生林、灌丛、河谷灌丛、花园及种植园,海拔从海平面至2750 米。常见于中海拔常绿林下层,亦见于石灰岩森林及湿地边缘。在莫埃利岛限于400 m以上常绿林,在昂儒昂岛则遍布各种具浓密下层的生境。单独或成对在低处觅食,偶尔落地,以叶面和枝条上扫取昆虫及蜘蛛为食,食物包括蟑螂、甲虫、蝇类、毛虫及蜜蜂等。
生长繁殖:繁殖期7–12月,马达加斯加主高峰9–11月;科摩罗群岛9月–翌年2月。巢筑于地面0.2–1 m处的草丛、灌木或藤蔓中,为干草编成的深杯状巢,内衬细草。每窝2–3枚卵,卵色淡粉褐至灰粉,具细密的灰、紫或红褐斑。孵化期及育雏期尚未报道。
区别辨识:与马岛沼泽莺(马岛沼泽苇莺)相比,后者下体更淡,胸喉纵纹更显,眼红褐,喙更长且鸣声更复杂。与荒漠薮莺相比,后者羽色更淡,鸣声迥异,分布基本异域。与绿马岛莺相比,后者头灰、翼尾具亮绿缘,嘴更强,鸣声不同。与莫埃利薮莺(科摩罗薮莺)相比,后者体型更小、尾更短,颜色更绿,无眉纹,眼圈红,鸣声不同。亚种间差异:obscura色暗、体型大;longicaudata稍淡、尾较长;moheliensis上体更暖褐、下体更黄、胸纹更重。
保护现状:IUCN: LC(无危)。全球种群稳定,数量未量化但被认为不接近受威胁阈值。马达加斯加及科摩罗群岛均常见至丰富。
地理分布:繁殖区:马达加斯加除极干旱西南外的广大区域,以及科摩罗群岛的莫埃利岛与昂儒昂岛。非繁殖区:留鸟,无迁徙记录。
其他:系统分类曾将本种与荒漠薮莺及戈岛薮莺视为同种,现均已独立。安岛薮莺(亚种longicaudata)曾被提议为独立种,现多处理为亚种。moheliensis亦曾被建议独立,目前仍保留在本种内。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马岛薮莺的全球分布信息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马岛薮莺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