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雀(英文名:Cinereous Tit,学名:Parus cinereus),是雀形目山雀科山雀属的鸟类。曾用名:苍背山雀。为东亚至南亚广泛分布的小型山雀科鸟类,曾被视作欧亚大山雀的亚种。体色以黑、灰、白为主,具醒目的白色颊斑与黑色胸腹纵纹,体型较同域山雀粗壮,喙略厚重。栖息于海拔0–4 400 m的阔叶林、针阔混交林、林缘、公园及庭园,常成小群活动,冬季加入混群觅食。
外形特征:体长12.5–15厘米,体重11–22克。喙短厚黑色,尾较长。雄鸟头顶及颈背亮蓝黑色,背部灰蓝,翼上覆羽形成一条显著白色翅带,飞羽黑褐具白缘;尾羽中央灰黑,外侧白色明显。面侧具大块楔形白斑,喉至上胸形成宽阔黑色胸兜,胸腹中央黑色纵纹最宽处位于喉部,向下渐细;腹部侧缘乳白或灰白。雌鸟类似但色泽稍暗,黑色纵纹较窄。幼鸟整体偏褐,头顶带褐晕,胸兜及纵纹为暗褐色。亚种差异体现在背部灰或带橄榄绿、尾端白色范围及腹部底色。
鸣叫特征:繁殖期雄鸟发出响亮、略带金属质感的重复三音节“tea-cher tea-cher”或“swee-che-ti”,亦可连续发出“weeter-weeter-weeter”。日常叫声包括上扬的“twee”、尖锐的“pink”及急促的“tcha-tcha-tcha”。受惊时发出粗糙的“tchrr’rr’rrt”。鸣声与近缘的欧亚大山雀明显不同,同域种间存在方言差异。
生活习性:留鸟或部分迁徙。活动于林冠中上层,也见于灌丛、地面。以敏捷跳跃、悬停方式觅食昆虫、蜘蛛及植物种子、果实,冬季频繁光顾人工饲喂器。常单独或成对活动,非繁殖季与红头长尾山雀、煤山雀等混群。在开阔林缘、公园、农田树篱、城市绿地皆可见,避开密闭原始林。
生长繁殖:繁殖期因地而异:东南亚2–7月,日本3–8月,爪哇几乎全年。一夫一妻制,雄鸟以喂食、鸣唱求偶。巢筑于天然树洞、墙缝、巢箱或旧鸟巢,内垫苔藓、草茎、毛发。每窝5–12(–14)枚白色带红褐斑点的卵,雌鸟单独孵卵12–15 d,双亲育雏,雏鸟15–22 d离巢。多数地区一年可育2–3窝,繁殖成功率受食物及蛇类捕食影响显著。
区别辨识:与欧亚大山雀相比,本种背灰而非绿,腹白而非黄,体型更大。与绿背山雀区别在于后者背呈黄绿,腹黄。与煤山雀、褐头山雀等区别在于具单一宽阔白色翅带而非两道细带。黑胸兜和中央黑纵纹亦为辨识要点。亚种间差异主要在于背部灰度、尾端白色范围及腹部底色。
保护现状:IUCN: LC(无危)。未列入CITES附录及中国国家重点保护名录。分布广、数量大,在多数区域常见。
地理分布:繁殖区:阿富汗、巴基斯坦沿喜马拉雅山脉向东至中国西南、华中、华东及东北,俄罗斯远东、朝鲜半岛、日本(含琉球群岛)、缅甸、泰国、中南半岛、马来半岛、苏门答腊、爪哇、婆罗洲及小巽他群岛。非繁殖区:中国台湾、新加坡等地有迷鸟记录;南堪察加有引入种群。中国大陆见于各省海拔0–4 400 m的适宜林地。
其他:分类史上长期被视为欧亚大山雀的亚种,分子研究显示二者早在更新世中期即已分化。与欧亚大山雀在俄远东存在约250 km宽的杂交带,杂交率随区域变化。部分学者将东亚绿色亚种群独立为“日本山雀”大山雀已删除。AviList 中作为本种亚种。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苍背山雀的全球分布信息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苍背山雀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