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灰林鸮(英文名:Tawny Owl,学名:Strix aluco),是鸮形目鸱鸮科林鸮属的鸟类。中等体型林鸮,通体褐至灰褐色,头大圆、无耳簇、黑褐色虹膜,体长37–39厘米,翼展94–104厘米,雌雄异型。几乎遍布欧洲、西亚至喜马拉雅西缘,栖于各类有成熟大树的林地、公园、城市绿地及教堂院落,夜行性,昼间隐匿枝叶间,入夜至开阔地猎食,以啮齿类、小鸟、两栖爬行类等为主。鸣声为颤音长“呼呼”后接“wu-hrrruuu”及尖锐“kee-wik!”声,是夜间最易辨识的留鸟。
外形特征:雌雄成鸟均具大而圆的头部,无耳簇,眼全黑。羽色高度多态,可分为灰型、褐型及过渡型:灰型上体灰褐具深色轴纹,翼覆羽具大块白或奶油色斑;下体密布深色纵纹并具细横斑。褐型整体红褐至肉桂色,面盘深褐,眼上及颊部有白色弧线。灰褐过渡型头顶及后颈淡黄具宽黑纹,其余上体灰褐并具细黑波纹。幼鸟羽色更淡,绒羽松散显蓬乱。跗跖及趾大部被羽,虹膜黑褐,喙角黄或淡黄,趾灰色。各亚种在色深及体型上略有差异:指名亚种aluco较大,色型齐全;sylvatica体小,多红褐;siberiae显著偏淡,具大量白色;willkonskii、sanctinicolai色型偏灰;harms与biddulphi体型较小,色深。
鸣叫特征:夜间发出长而颤动的“呼呼”声,接着微弱单音,短暂停顿后再接逐渐降调的柔软颤音;求偶期有长滚奏颤音;平时以轻柔“quit”作联络,受惊或挑衅时发出尖锐“kee-wik”。
生活习性:留鸟,常年占域。栖息于开阔或半开阔的落叶或混交林、林缘、带树农田、公园、村镇大花园及城市林荫道,也见于岩坡灌丛,海拔自低地至土耳其2350 米。昼间隐匿密叶中,常因小型鸟类围攻而暴露。夜出猎食,栖枝静听,短距滑翔俯冲捕鼠,亦在开阔地低空慢飞、悬停、水面掠鱼。主食啮齿类(田鼠、鼠兔、松鼠等)、小型鸟类(至鸽大小)、两栖爬行类、蚯蚓、蜗牛、甲虫及昆虫,偶食鱼;城市个体偏取鸟与鼠。冬季以哺乳类为主,繁殖季转向鸟类及中型猎物。猎物组成随可获得性变化,雄鸟在林内捕鼠,雌鸟更偏向开阔地取鼠科。
生长繁殖:繁殖期2–7月,偶自1月末开始。终身一夫一妻,偶一雄二雌。巢筑于树洞、岩隙、建筑或旧喜鹊、松鼠巢,亦用地面根洞及人工巢箱,巢址忠诚度高。领域10–70 ha。每窝2–9枚卵,常3–5枚,间隔2–4天。雌鸟孵卵28–30天,雄鸟供食;雏鸟白绒,异步孵化,15日内仍需保温,食物短缺时发生同胞相残。32–37日龄可飞,25–30日即离巢隐伏枝间,56–84日后停止乞食。一年可繁殖1次,西班牙曾记录二次繁殖。首年死亡率约49–71%,二、三年25–48%,最早1–2岁性成熟,环志最老近19年。
区别辨识:与仅隔15 km海峡的马格里布林鸮邻域分布,但体型更大、色深而斑纹粗,西灰林鸮色型变异更大。灰林鸮异域分布,体色更深、斑纹更粗,翼及尾具宽横斑。同域的长尾林鸮明显更大而色浅;沙漠灰林鸮同域仅见于黎凡特,色更浅,虹膜黄色,栖干旱环境。
保护现状:IUCN: LC(无危),CITES 附录Ⅱ。欧洲约40–56万对,总体稳定或略增,局部北、南部可能微降;英国约2万对。
地理分布:繁殖区:英国、苏格兰至南芬诺斯堪的维亚,西抵乌拉尔山,南达伊比利亚半岛、黎凡特、伊朗西部及西喜马拉雅至克什米尔。非繁殖区:全年留居,不迁徙,仅幼鸟秋末扩散数公里至20 km,极端745 km。
其他:系统分类上原包含马格里布林鸮、灰林鸮及沙漠灰林鸮作亚种,现均已独立为种。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西灰林鸮的全球分布信息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西灰林鸮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