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翅鸭(英文名:Green-winged Teal,学名:Anas crecca),是雁形目鸭科鸭属的鸟类。又名小水鸭、小凫、小麻鸭、巴鸭,是体型最小的涉禽之一。北美体型最小的潜鸭,亦为全球最小的雁鸭之一,雄鸟具肉桂色头部并带虹彩绿带,雌鸟整体棕褐。繁殖于加拿大、阿拉斯加及欧亚大陆北部森林湿地与河川三角洲,冬季迁徙至南方湿地、稻田及河口。虽为北美猎人第二大猎捕对象,但因繁殖地远离人类活动,种群数量稳定且呈上升趋势。
外形特征:雄鸟体长约37厘米,体重250–450克;头部肉桂色,眼后至后枕具虹彩绿色宽带,胸淡粉并具小黑点,体侧与背呈灰白虫蠹纹,尾下覆羽黑色、两侧具奶油黄斑,翼镜金属绿色并前后缘分别具浅褐及白色条纹;雌鸟体重200–400克,全身暗褐色,具暗色喙,翼镜色暗,脚灰绿。雄鸟蚀羽似雌鸟,幼鸟与雌鸟相似但腹部具斑点。
鸣叫特征:雄鸟在求偶季发出清晰双音节口哨“prip-prip”,并伴多种展示叫声;雌鸟以4–7声渐弱的“呱呱”声及多种尖锐惊叫声回应,遇雄鸟骚扰时发出响亮的吱吱抗议声,飞行时翼振带微弱哨音。
生活习性:栖于淡水湖泊、沼泽、缓流河及稻田等浅水湿地,偏好具浓密边缘植被的寡营养水体。迁徙性强,夜迁为主,秋季沿传统迁飞通道南下,冬季可形成数万只大群。觅食以滤食、头浸水及倒立取食为主,食物包括水生植物种子、昆虫幼虫、软体动物与甲壳类,亦在农田捡食残谷。
生长繁殖:每年冬季形成一夫一妻配对,雄鸟孵卵开始后即离弃,雌鸟独自营巢于近水的草丛、灌丛或林缘地面,巢内径约15–18厘米,深7–15厘米,内衬干草及绒羽。5–6月产卵,每窝8–9枚,卵乳白或淡橄榄色,20–23天孵化。雏鸟早成性,出壳后25–35天可飞,雌鸟独自抚育,若首窝失败可再产替代窝。
区别辨识:体型小、喙短小呈暗色、翼镜绿色并具白色后缘,可与蓝翅鸭及桂红鸭区分:后两者翼上覆羽蓝色、腿黄色。欧亚亚种(A. c. crecca)雄鸟无胸侧垂直白纹,头绿色带白边;北美亚种(A. c. carolinensis)雄鸟具垂直白纹。
保护现状:IUCN: LC(无危)。
地理分布:繁殖于北极圈至温带:指名亚种广布欧洲至西伯利亚及阿留申群岛;北美亚种繁殖于阿拉斯加至加拿大各省及美国北部森林湿地。冬季指名亚种迁至欧、亚、非洲南部;北美亚种迁至美国大部、墨西哥、中美及加勒比,偶至南美北部。
其他:化石记录丰富,自更新世起已在北美与欧洲出现。存在与其他鸭类的野外及圈养杂交记录,如与花脸鸭、白眉鸭、绿头鸭等。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绿翅鸭的全球分布信息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绿翅鸭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