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鸢

Black Kite Milvus migrans

黑鸢(英文名:Black Kite,学名:Milvus migrans),是鹰形目鹰科鸢属的鸟类。俗称: 老鹰,广泛分布于欧洲、亚洲、非洲和澳洲的中型猛禽,以全身暗色羽毛和飞行中明显的尾叉为典型特征。它是世界上最常见的昼行性猛禽之一,既能独居,也能在迁徙或食物丰富处形成大群;特别适应人类环境,常见于城市、垃圾场及水域周边。

外形特征:体长44–66厘米,翼展120–153厘米;雄鸟体重630–928克,雌鸟750–1,080克。成鸟通体以棕褐色为主,尾羽色淡,仅微具叉形;头颈短,飞行时尾叉可因尾羽展开而不明显。幼鸟色淡,斑纹更为对比。全球各亚种在体型、羽色、嘴色及尾叉深度上差异显著:欧洲与西亚的指名亚种 migrans 嘴黑色,尾叉20–35毫米;东亚的 lineatus 体型最大,羽色更棕,耳羽黑形成“面罩”;南亚的 govinda 体型较小,羽色较均匀;澳洲的 affinis 最小,通体暗褐;非洲的 aegyptius 与 parasitus 成鸟嘴多黄色,腹面更红棕,尾叉更深。

鸣叫特征:常年嘈杂,最常见叫声为拖长下滑的尖厉“kleeeeerrrrrr”,偶在尾音加入“pee-pee-pee”音节。

生活习性:栖境极为多样,从半荒漠、草原、稀树草原到湿地、河岸、湖泊、海岸及城市,均可见,唯避浓密森林。海拔分布由低地至4 000米皆有记录。具迁徙、游荡或局部定居性,指名亚种迁徙最显著,秋季数十万只经直布罗陀海峡往返欧非;东亚 lineatus 部分迁徙,部分留居;非洲及南亚各亚种随雨季移动。觅食半径可达30公里,飞行轻捷,常滑翔盘旋;食性极广,以小型兽类、鸟类、爬行类、两栖类、鱼类、昆虫及腐肉为主,亦大量取食人类垃圾与市场废弃物,并惯于空中抢夺其他鸟类或游人食物。

生长繁殖:繁殖期因纬度与气候差异极大:温带欧亚3–6月,热带非洲干季,南非8–12月,澳洲7–11月,印度德里12–4月。单对或松散群居营巢,每平方公里可多达15巢。巢筑于乔木、棕榈、悬崖、建筑物或电线杆,年年沿用,由雄鸟主要搬运枝条、破布、塑料等,雌鸟负责搭建,巢高4–15米,筑巢期18–83天。每窝通常2–3枚卵,大小46–56×36–42毫米,间隔1–2天产下;雌鸟专司孵化26–38天;雏鸟42–63天离巢,再经15–47天独立。首年即可繁殖,最长寿记录23年。

区别辨识:与同属的赤鸢相比,黑鸢体型较小,羽色更深,尾叉较浅;飞行中红鸢翼更长且尾叉显著。亚种间区别:指名亚种 migrans 嘴黑,尾叉浅;lineatus 体型最大,耳羽黑,翼下具大白斑;govinda 体型小,羽色均匀;affinis 最小且通体暗;aegyptius 与 parasitus 具黄嘴、腹面红棕、尾叉深。

保护现状:IUCN: LC(无危)。列入CITES附录Ⅱ。因适应力强且耐受人类,全球总体无立即危机,但欧洲、前苏联及北非局部因毒饵、农药、电击及污染而下降;佛得角种群形态与基因独特,值得特别关注。

地理分布:繁殖区:佛得角群岛、西北非、欧洲中南部至西南亚;冬季主要迁至撒哈拉以南非洲。lineatus 繁殖于乌拉尔至日本、印度北部、中国北部及台湾,冬季南抵东南亚。govinda 分布于巴基斯坦至印度、斯里兰卡、中南半岛及马来半岛。affinis 见于苏拉威西、摩鹿加、帝汶、新几内亚及澳洲北部至维多利亚州。aegyptius 繁殖于埃及、西南阿拉伯及东非海岸至肯尼亚;parasitus 遍及撒哈拉以南非洲、科摩罗及马达加斯加。

其他:分子研究显示黄嘴鸢(aegyptius 与 parasitus)及黑耳鸢(lineatus)可能应拆分为独立种,但形态差异不足,需进一步研究。Cape Verde 种群或被定为独立亚种 tenebrosus。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黑鸢的全球分布信息

Download on App Store 下载 Android APK Google Play 下载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黑鸢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